第23届冬奥会9日晚在韩国平昌拉开序幕。开幕式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太极等象征性元素,很多中国网友直呼“似曾相识”。在中国,这些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元素,分量自不言而喻。只要你有心,了解它们,定会由此敬重那
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
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
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
龙、虎、朱雀(或曰凤)、玄武四灵崇拜起源很早,若论其单独的动物神灵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以图腾崇拜的形式出现在了不同的部落群体之中了。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上,也常常会出现以这些动物为氏族名称的族徽文饰,这都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
大约在殷商时期,经过长期对天象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就已经把春天黄昏时节出现于东方天空中的一组星想象为原有的灵物龙,把出现于南方天际中的一组星想象为鸟形,把出现于西方的一系列星想象为虎,把出现于北方的一系列星想象为蛇和乌龟。只有依据逐渐完善的四灵信仰,古人才会将其傅会到天上去。至迟到春秋时期,四灵信仰就已经和天空中的四方星宿结合在一起了。
民间则相传,当天地刚形成时,天下四分五裂,天地意象、星相大变,于是天帝派遣四兽托身于人世间的二十八人,重新梳理天地秩序,开启天地灵气之门。这四兽分管天宇中的四方,它们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至战国时期,四象就已见于文献记载。
汉代以后,尤其是东方苍龙和西方的白虎,还被视为镇邪祛恶的天神而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迷信场合。
古人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起源,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五行,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
五行关系有相生,也有相克。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克都是循环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构成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观念源于上古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以后。以五行字入名,历代皆有。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中华文化的体量足够庞大。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
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的辽阔地域,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永远山重水复,又永远柳暗花明。一旦踏入不同的领域,就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两千多年前的地理学著作《禹贡》《山海经》已经表达了对于文化体量的认知,而后来的多数中国文化人,不管置身何等冷僻、狭小的所在,一开口也总是“天下兴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可谓气吞万里。
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先秦时期,人口就有两千多万;西汉末年,六千万;唐朝,八千万;北宋,破亿;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两亿;清代道光年间,达到四亿……这中间,经常也会因战乱而人口锐减,但总的来说,中国一直可称之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海”。
地域体量、人群体量所转化成的巨大能量,本来非常有可能变为睥睨世界的侵略力量。但是,中华文化没有作这种选择,这与文明的类型有关。
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分成三大类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
与它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素质。
因为“厚土”,当然会为了水源、田亩或更大的土地支配权而常常会发生战争;但是,也因为“厚土”,他们都不会长离故地,千里远征。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分裂的集团和分裂的时期,但总会有一股强劲的伟力把江山拉回统一的版图。相比之下,统一的伟力是历史的主调,远超于分裂的暴力。
当中华文化的“奠基性元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等著作都凭着统一的文字树立了文明准则,中华文化也就有了统一的终极法令。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远不单单是文字。因此,秦始皇他们在统一文字的同时,还实行了一整套与统一相关的系统工程,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道路,甚至统一很多民风民俗。
尤其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又以九州一统的郡县制,取代了山头易立的分封制。这一切,看起来是一朝一帝的施政行为,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包围,让一切社会行为都很难脱离统一的安排,被韩非子称为“一匡天下”。
时间一长,“力求统一”变成了人人心底的深层文化,而正是这种深层文化,反过来保全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不易溃散,得享长寿。
家庭秩序由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逐一设定,非常清晰。从这种秩序所派生的礼仪、规矩,也人所共知。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家庭秩序放大、外移、扩散,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呢?
这种构想使儒家学者非常兴奋。他们本来已经为家庭的亲情伦理做了太多的文章,若能够扩而大之,那就把“齐家”的计划直接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了。
于是,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这个工程的预想成果,可称为“家国同构”。
原来不让人感到亲切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经由“家国同构”,获得了通俗化的体认,容易被接纳了。而且,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
有天地然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这种企图把天地万物都纳入秩序的构想,既是中华文化立身的起点,又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
中华文化一上来就抓住了命脉,随之也就了解什么东西可以省俭,啥东西可以舍弃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就是“人文”,《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就是以“简易”的方式研究“变易”和“不易”。但这种研究又不付之于抽象,而只是排列卜筮的概率,形成框架。这与其他文明的开山之作一比,显得很精简和直接。
诸子百家之首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倡导“极简主义”。孔子的传世著作《论语》,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谈话。至于庄子,干脆是在写散文诗了。他以轻便而优美的寓言创作,不小心踏入了经典殿堂,受百世敬仰。
《诗经》那是地地道道的诗,而且多数是短诗,带着华北平原的波影和鸟鸣,居然也被尊之为“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起点之一。
确实,在根子上,中华文化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这种特点使它便于接受,便于传诵,便于延续。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华文化善择大道,故而轻松,故而得寿。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聚焦防汛抗旱江南东北汛情加重 华北黄淮旱情缓解——水利部门抓实各项措施防汛抗旱
财政部:1—5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38亿元 同比下降10.8%
财政部: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习青海、宁夏考察纪实
第23届冬奥会9日晚在韩国平昌拉开序幕。开幕式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太极等象征性元素,很多中国网友直呼“似曾相识”。在中国,这些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元素,分量自不言而喻。只要你有心,了解它们,定会由此敬重那
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
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
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
龙、虎、朱雀(或曰凤)、玄武四灵崇拜起源很早,若论其单独的动物神灵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以图腾崇拜的形式出现在了不同的部落群体之中了。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上,也常常会出现以这些动物为氏族名称的族徽文饰,这都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
大约在殷商时期,经过长期对天象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就已经把春天黄昏时节出现于东方天空中的一组星想象为原有的灵物龙,把出现于南方天际中的一组星想象为鸟形,把出现于西方的一系列星想象为虎,把出现于北方的一系列星想象为蛇和乌龟。只有依据逐渐完善的四灵信仰,古人才会将其傅会到天上去。至迟到春秋时期,四灵信仰就已经和天空中的四方星宿结合在一起了。
民间则相传,当天地刚形成时,天下四分五裂,天地意象、星相大变,于是天帝派遣四兽托身于人世间的二十八人,重新梳理天地秩序,开启天地灵气之门。这四兽分管天宇中的四方,它们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至战国时期,四象就已见于文献记载。
汉代以后,尤其是东方苍龙和西方的白虎,还被视为镇邪祛恶的天神而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迷信场合。
古人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起源,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五行,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
五行关系有相生,也有相克。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克都是循环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构成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观念源于上古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以后。以五行字入名,历代皆有。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中华文化的体量足够庞大。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
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的辽阔地域,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永远山重水复,又永远柳暗花明。一旦踏入不同的领域,就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两千多年前的地理学著作《禹贡》《山海经》已经表达了对于文化体量的认知,而后来的多数中国文化人,不管置身何等冷僻、狭小的所在,一开口也总是“天下兴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可谓气吞万里。
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先秦时期,人口就有两千多万;西汉末年,六千万;唐朝,八千万;北宋,破亿;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两亿;清代道光年间,达到四亿……这中间,经常也会因战乱而人口锐减,但总的来说,中国一直可称之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海”。
地域体量、人群体量所转化成的巨大能量,本来非常有可能变为睥睨世界的侵略力量。但是,中华文化没有作这种选择,这与文明的类型有关。
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分成三大类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
与它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素质。
因为“厚土”,当然会为了水源、田亩或更大的土地支配权而常常会发生战争;但是,也因为“厚土”,他们都不会长离故地,千里远征。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分裂的集团和分裂的时期,但总会有一股强劲的伟力把江山拉回统一的版图。相比之下,统一的伟力是历史的主调,远超于分裂的暴力。
当中华文化的“奠基性元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等著作都凭着统一的文字树立了文明准则,中华文化也就有了统一的终极法令。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远不单单是文字。因此,秦始皇他们在统一文字的同时,还实行了一整套与统一相关的系统工程,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道路,甚至统一很多民风民俗。
尤其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又以九州一统的郡县制,取代了山头易立的分封制。这一切,看起来是一朝一帝的施政行为,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包围,让一切社会行为都很难脱离统一的安排,被韩非子称为“一匡天下”。
时间一长,“力求统一”变成了人人心底的深层文化,而正是这种深层文化,反过来保全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不易溃散,得享长寿。
家庭秩序由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逐一设定,非常清晰。从这种秩序所派生的礼仪、规矩,也人所共知。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家庭秩序放大、外移、扩散,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呢?
这种构想使儒家学者非常兴奋。他们本来已经为家庭的亲情伦理做了太多的文章,若能够扩而大之,那就把“齐家”的计划直接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了。
于是,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这个工程的预想成果,可称为“家国同构”。
原来不让人感到亲切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经由“家国同构”,获得了通俗化的体认,容易被接纳了。而且,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
有天地然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这种企图把天地万物都纳入秩序的构想,既是中华文化立身的起点,又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
中华文化一上来就抓住了命脉,随之也就了解什么东西可以省俭,啥东西可以舍弃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就是“人文”,《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就是以“简易”的方式研究“变易”和“不易”。但这种研究又不付之于抽象,而只是排列卜筮的概率,形成框架。这与其他文明的开山之作一比,显得很精简和直接。
诸子百家之首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倡导“极简主义”。孔子的传世著作《论语》,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谈话。至于庄子,干脆是在写散文诗了。他以轻便而优美的寓言创作,不小心踏入了经典殿堂,受百世敬仰。
《诗经》那是地地道道的诗,而且多数是短诗,带着华北平原的波影和鸟鸣,居然也被尊之为“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起点之一。
确实,在根子上,中华文化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这种特点使它便于接受,便于传诵,便于延续。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华文化善择大道,故而轻松,故而得寿。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聚焦防汛抗旱江南东北汛情加重 华北黄淮旱情缓解——水利部门抓实各项措施防汛抗旱
财政部:1—5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38亿元 同比下降10.8%
财政部: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习青海、宁夏考察纪实
...第23届冬奥会9日晚在韩国平昌拉开序幕。开幕式出现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太极等象征性元素,很多中国网友直呼“似曾相识”。在中国,这些自古传承至今的文化元素,分量自不言而喻。只要你有心,了解它们,定会由此敬重那
一般认为,“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孔子认为“太极”不仅是宇宙之“本”,也是宇宙演变之大道。宇宙之“本”运行,使阴阳相分并产生天地两仪。阴阳不断相分,便产生春、夏、秋、冬四象与宇宙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也同样表达了一元论与变化论的“太极”哲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太极是“一”,是宇宙万物之根;宇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动与发展是太极之真性。太极之“道”天然包含着对立的阴阳两面,但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与矛盾运动最终成就了宇宙新的和谐体。
后世人们据老子、孔子的太极哲思而图解太极图,并逐渐推演出成熟的太极观念。
三国的魏孟康以“太极元气,含三为一”解释太极图。“三”指阴阳鱼太极图中的白、黑及白黑的分界线。“含三为一”的字面意义是指白、黑及其分界线都包含在太极图的大圆圈内。
实际上,后人认为“含三为一”既指事物由正、反、合三者组成的矛盾整体结构,也指天、地、人“三极”合一的宇宙结构。
魏孟康之说既继承了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太极思想,同时也将前人的太极观念从宇宙万物链接至社会人生。
到了宋代,儒学大师以人学视角解读太极图,把太极法则设定为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从而把“太极”学说发展为“人极”学说。
龙、虎、朱雀(或曰凤)、玄武四灵崇拜起源很早,若论其单独的动物神灵崇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以图腾崇拜的形式出现在了不同的部落群体之中了。
在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上,也常常会出现以这些动物为氏族名称的族徽文饰,这都是原始图腾崇拜的遗迹。
大约在殷商时期,经过长期对天象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就已经把春天黄昏时节出现于东方天空中的一组星想象为原有的灵物龙,把出现于南方天际中的一组星想象为鸟形,把出现于西方的一系列星想象为虎,把出现于北方的一系列星想象为蛇和乌龟。只有依据逐渐完善的四灵信仰,古人才会将其傅会到天上去。至迟到春秋时期,四灵信仰就已经和天空中的四方星宿结合在一起了。
民间则相传,当天地刚形成时,天下四分五裂,天地意象、星相大变,于是天帝派遣四兽托身于人世间的二十八人,重新梳理天地秩序,开启天地灵气之门。这四兽分管天宇中的四方,它们分别是东方苍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至战国时期,四象就已见于文献记载。
汉代以后,尤其是东方苍龙和西方的白虎,还被视为镇邪祛恶的天神而大范围的应用于各种迷信场合。
古人试图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起源,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五行,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动力。
五行关系有相生,也有相克。相生关系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生和相克都是循环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构成阴阳五行学说。
五行观念源于上古时期,成熟于春秋战国,盛行于两汉以后。以五行字入名,历代皆有。中医用五行来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推算人的命运。
中华文化的体量足够庞大。即便把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等所有发祥地的面积加在一起,也远远比不上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流域。
不仅如此,中华文化的辽阔地域,从地形、地貌到气候、物产,都极为丰富,极多差异。永远山重水复,又永远柳暗花明。一旦踏入不同的领域,就像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两千多年前的地理学著作《禹贡》《山海经》已经表达了对于文化体量的认知,而后来的多数中国文化人,不管置身何等冷僻、狭小的所在,一开口也总是“天下兴亡”“五湖四海”“三山五岳”,可谓气吞万里。
就在这辽阔的土地上,先秦时期,人口就有两千多万;西汉末年,六千万;唐朝,八千万;北宋,破亿;明代万历年间,达到两亿;清代道光年间,达到四亿……这中间,经常也会因战乱而人口锐减,但总的来说,中国一直可称之为“大山大海中的人山人海”。
地域体量、人群体量所转化成的巨大能量,本来非常有可能变为睥睨世界的侵略力量。但是,中华文化没有作这种选择,这与文明的类型有关。
世界上各种文明由于地理、气候等宏观原因大体分成三大类型,即游牧文明、航海文明和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航海文明都非常伟大,却都具有一种天然的侵略性。
与它们相反,农耕文明要完成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复杂生产程序,必须聚族而居,固守热土。这就是由文明类型沉淀而成的“厚土意识”,成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素质。
因为“厚土”,当然会为了水源、田亩或更大的土地支配权而常常会发生战争;但是,也因为“厚土”,他们都不会长离故地,千里远征。
中国历史上虽然也出现过不少分裂的集团和分裂的时期,但总会有一股强劲的伟力把江山拉回统一的版图。相比之下,统一的伟力是历史的主调,远超于分裂的暴力。
当中华文化的“奠基性元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等著作都凭着统一的文字树立了文明准则,中华文化也就有了统一的终极法令。
文化是一个大概念,远不单单是文字。因此,秦始皇他们在统一文字的同时,还实行了一整套与统一相关的系统工程,例如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道路,甚至统一很多民风民俗。
尤其重要的是,在政治上,又以九州一统的郡县制,取代了山头易立的分封制。这一切,看起来是一朝一帝的施政行为,其实是一种全方位的生态包围,让一切社会行为都很难脱离统一的安排,被韩非子称为“一匡天下”。
时间一长,“力求统一”变成了人人心底的深层文化,而正是这种深层文化,反过来保全了中华文化的整体不易溃散,得享长寿。
家庭秩序由血缘、辈分、长幼、排行、婚嫁逐一设定,非常清晰。从这种秩序所派生的礼仪、规矩,也人所共知。那么,有没有可能把家庭秩序放大、外移、扩散,成为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呢?
这种构想使儒家学者非常兴奋。他们本来已经为家庭的亲情伦理做了太多的文章,若能够扩而大之,那就把“齐家”的计划直接推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目标了。
于是,一个以“私人空间秩序”比照“公共空间秩序”的工程启动了。这个工程的预想成果,可称为“家国同构”。
原来不让人感到亲切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经由“家国同构”,获得了通俗化的体认,容易被接纳了。而且,由于家庭秩序、血亲秩序是坚韧的,明确的,可长期持续的,这也使社会秩序和国家秩序变得坚韧、明确,可续了。
有天地然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周易》这种企图把天地万物都纳入秩序的构想,既是中华文化立身的起点,又是中华文化长寿的原因。
中华文化一上来就抓住了命脉,随之也就了解什么东西可以省俭,啥东西可以舍弃了。中华文化的命脉就是“人文”,《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就是以“简易”的方式研究“变易”和“不易”。但这种研究又不付之于抽象,而只是排列卜筮的概率,形成框架。这与其他文明的开山之作一比,显得很精简和直接。
诸子百家之首老子的全部著作,只有那五千字,从内容到形式都在倡导“极简主义”。孔子的传世著作《论语》,是一段段简短、随兴、通俗的谈话。至于庄子,干脆是在写散文诗了。他以轻便而优美的寓言创作,不小心踏入了经典殿堂,受百世敬仰。
《诗经》那是地地道道的诗,而且多数是短诗,带着华北平原的波影和鸟鸣,居然也被尊之为“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起点之一。
确实,在根子上,中华文化是简易的,轻快的,朦胧的,优美的。这种特点使它便于接受,便于传诵,便于延续。
大道至易至简,小道至密至繁,邪道至玄至晦。中华文化善择大道,故而轻松,故而得寿。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为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聚焦防汛抗旱江南东北汛情加重 华北黄淮旱情缓解——水利部门抓实各项措施防汛抗旱
财政部:1—5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16638亿元 同比下降10.8%
财政部:1—5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8359亿元,同比增长3.4%
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24日上午在京召开 习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
“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习青海、宁夏考察纪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