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制品是指运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将健康人血浆中的蛋白组分分离后制备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在重症治疗、抢救、某些特定疾病等领域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属于重要资源品。人体血液主要成分为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占比55%。血浆中约7%是蛋白质,其中约60%蛋白质为白蛋白、约15%为免疫球蛋白、约4%为凝血因子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血制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血液制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人血白蛋白最大的作用为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治疗创伤性、出血性休克、严重烧伤及低蛋白血症;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凝血因子类产品用来医治各种凝血障碍类疾病。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从中国来看,中国血制品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发展水平。根据派林生物公告,2023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增长至950亿元,CAGR达9.6%。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供给端采浆量有望提升,需求端老龄化趋势加剧,血制品临床认知度提升,有望驱动中国血液制品市场持续扩容。
中国血制品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的人均使用量分别不及美、加、日国家的1/5、1/4、1/50。与欧洲地区相比,中国血制品人均使用量亦较低。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中国对血液制品行业严格监管,因此中国血液制品供应量有限,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紧平衡状态。中长期来看,供给端,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陆续执行,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有望增加,采浆量有望提升;随企业生产的血制品品种增加,血浆利用率有望增长。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中规定,国家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中重申,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中国自2001年起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根据天坛生物公告,截至2023年,中国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公司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家,血制品行业为存量竞争。
新增单采血浆站的获批具备较高门槛,单采血浆站数量的缓慢增长也是血制品供需存在缺口的原因之一。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卫生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2012年初,卫生部发文鼓励各个地区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血浆采集量;要求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省市也提出了关于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内蒙古、河南、云南等地区提出新增单采血浆站的发展规划。
2023年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达300余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2010-2015年单采血浆站数量CAGR达8.59%;“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达6.10%,增长有所放缓;“十四五”期间2020-2023年预计CAGR约为7%,增速有所提升。2023年中国采浆量约12000吨,仅占全球采浆量约18%,2018-2023年中国采浆量CAGR约达7%。随着“十四五”期间各地新增单采血浆站规划执行落地,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有望增长,采浆量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单采血浆站审批有望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倾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望受益。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和占比持续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主体问题,尤其是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大幅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诊疗的需求也会增加。根据2023年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与2022年相比增长1.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随着第二、三轮婴儿潮人口逐渐进入老龄阶段,叠加低生育率影响,老龄化趋势将加速,预计到2032年左右进入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7.08万个,比上年增加37867个。其中:医院3.8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121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37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6470个。全国共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自2014年以来逐年增加,三大类机构中医院数量增长最快。
中国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2015-2019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2020 年诊疗人次有所下滑,2021 年开始慢慢地恢复,2022 年达 84.2 亿人次。根据国家信息统计中心,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95.5亿人次(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13.42%。在老龄化的背景下,预计医疗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叠加医疗资源供给的扩容,中国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从而促进血制品的治疗需求。
2009 年版医保目录中仅有 4 个血制品品种。2017 年增加至 8 个,这中间还包括静丙,3 个凝血因子类产品,除了品种增加外,人血白蛋白还扩大了支付范围;人免疫球蛋白缩小支付范围,但该产品在市场占比较小。2023 年版的医保目录取消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人纤维蛋白原的报销限制,新增人凝血因子Ⅸ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提升治疗渗透率。
血液制品是指运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将健康人血浆中的蛋白组分分离后制备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在重症治疗、抢救、某些特定疾病等领域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属于重要资源品。人体血液主要成分为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占比55%。血浆中约7%是蛋白质,其中约60%蛋白质为白蛋白、约15%为免疫球蛋白、约4%为凝血因子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血制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血液制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人血白蛋白最大的作用为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治疗创伤性、出血性休克、严重烧伤及低蛋白血症;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凝血因子类产品用来医治各种凝血障碍类疾病。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从中国来看,中国血制品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发展水平。根据派林生物公告,2023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增长至950亿元,CAGR达9.6%。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供给端采浆量有望提升,需求端老龄化趋势加剧,血制品临床认知度提升,有望驱动中国血液制品市场持续扩容。
中国血制品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的人均使用量分别不及美、加、日国家的1/5、1/4、1/50。与欧洲地区相比,中国血制品人均使用量亦较低。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中国对血液制品行业严格监管,因此中国血液制品供应量有限,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紧平衡状态。中长期来看,供给端,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陆续执行,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有望增加,采浆量有望提升;随企业生产的血制品品种增加,血浆利用率有望增长。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中规定,国家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中重申,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中国自2001年起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根据天坛生物公告,截至2023年,中国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公司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家,血制品行业为存量竞争。
新增单采血浆站的获批具备较高门槛,单采血浆站数量的缓慢增长也是血制品供需存在缺口的原因之一。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卫生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2012年初,卫生部发文鼓励各个地区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血浆采集量;要求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省市也提出了关于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内蒙古、河南、云南等地区提出新增单采血浆站的发展规划。
2023年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达300余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2010-2015年单采血浆站数量CAGR达8.59%;“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达6.10%,增长有所放缓;“十四五”期间2020-2023年预计CAGR约为7%,增速有所提升。2023年中国采浆量约12000吨,仅占全球采浆量约18%,2018-2023年中国采浆量CAGR约达7%。随着“十四五”期间各地新增单采血浆站规划执行落地,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有望增长,采浆量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单采血浆站审批有望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倾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望受益。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和占比持续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主体问题,尤其是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大幅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诊疗的需求也会增加。根据2023年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与2022年相比增长1.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随着第二、三轮婴儿潮人口逐渐进入老龄阶段,叠加低生育率影响,老龄化趋势将加速,预计到2032年左右进入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7.08万个,比上年增加37867个。其中:医院3.8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121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37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6470个。全国共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自2014年以来逐年增加,三大类机构中医院数量增长最快。
中国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2015-2019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2020 年诊疗人次有所下滑,2021 年开始慢慢地恢复,2022 年达 84.2 亿人次。根据国家信息统计中心,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95.5亿人次(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13.42%。在老龄化的背景下,预计医疗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叠加医疗资源供给的扩容,中国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从而促进血制品的治疗需求。
2009 年版医保目录中仅有 4 个血制品品种。2017 年增加至 8 个,这中间还包括静丙,3 个凝血因子类产品,除了品种增加外,人血白蛋白还扩大了支付范围;人免疫球蛋白缩小支付范围,但该产品在市场占比较小。2023 年版的医保目录取消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人纤维蛋白原的报销限制,新增人凝血因子Ⅸ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提升治疗渗透率。
血液制品是指运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将健康人血浆中的蛋白组分分离后制备成的生物活性制剂。在重症治疗、抢救、某些特定疾病等领域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属于重要资源品。人体血液主要成分为血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其中血浆占比55%。血浆中约7%是蛋白质,其中约60%蛋白质为白蛋白、约15%为免疫球蛋白、约4%为凝血因子类。
根据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血制品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2024-2031年)》显示,血液制品大致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为人血白蛋白、人免疫球蛋白类和凝血因子类。人血白蛋白最大的作用为调节血浆胶体渗透压、扩充血容量,治疗创伤性、出血性休克、严重烧伤及低蛋白血症;人免疫球蛋白类产品大多数都用在免疫球蛋白缺乏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各类感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凝血因子类产品用来医治各种凝血障碍类疾病。
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根据MRB和ResearchandMarkets,随着患者人数增长,免疫球蛋白和白蛋白使用率的提升,以及区域市场的扩展,全球血制品行业规模持续增长,2022年达332亿美元,2018-2022年CAGR为7.35%,预计2027年行业规模增长至457亿美元,CAGR达6.60%。
从中国来看,中国血制品增速明显高于全球发展水平。根据派林生物公告,2023年中国血制品行业市场规模超500亿元,预计到2030年增长至950亿元,CAGR达9.6%。我们大家都认为,国内供给端采浆量有望提升,需求端老龄化趋势加剧,血制品临床认知度提升,有望驱动中国血液制品市场持续扩容。
中国血制品渗透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且需求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人血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类产品的人均使用量分别不及美、加、日国家的1/5、1/4、1/50。与欧洲地区相比,中国血制品人均使用量亦较低。
鉴于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和极高安全性要求,中国对血液制品行业严格监管,因此中国血液制品供应量有限,一直处在供不应求/紧平衡状态。中长期来看,供给端,随着各地“十四五”规划陆续执行,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有望增加,采浆量有望提升;随企业生产的血制品品种增加,血浆利用率有望增长。
200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1—2005年)的通知》中规定,国家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的通知》中重申,要继续实行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总量控制。中国自2001年起未再批准设立新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根据天坛生物公告,截至2023年,中国正常经营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不足30家,按公司集团合并计算后户数约17家,血制品行业为存量竞争。
新增单采血浆站的获批具备较高门槛,单采血浆站数量的缓慢增长也是血制品供需存在缺口的原因之一。为缓解血液制品供需紧张,卫生部提出“十二五”期间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2012年初,卫生部发文鼓励各个地区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并适当扩大现有单采血浆站的采浆区域,提高血浆采集量;要求各地在设置审批单采血浆站时,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倾斜。
中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省市也提出了关于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目标,其中内蒙古、河南、云南等地区提出新增单采血浆站的发展规划。
2023年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达300余个,“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血液制品供应量“倍增”计划,2010-2015年单采血浆站数量CAGR达8.59%;“十三五”期间2015-2020年达6.10%,增长有所放缓;“十四五”期间2020-2023年预计CAGR约为7%,增速有所提升。2023年中国采浆量约12000吨,仅占全球采浆量约18%,2018-2023年中国采浆量CAGR约达7%。随着“十四五”期间各地新增单采血浆站规划执行落地,中国单采血浆站数量有望增长,采浆量有望持续提升。同时单采血浆站审批有望向研发能力强、血浆综合利用率高的企业倾斜,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望受益。
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和占比持续提升,老龄化进程加速,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主体问题,尤其是随着老龄人口比例的大幅度的提高,老年人对诊疗的需求也会增加。根据2023年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与2022年相比增长1.3%;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16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4%。随着第二、三轮婴儿潮人口逐渐进入老龄阶段,叠加低生育率影响,老龄化趋势将加速,预计到2032年左右进入老年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
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23年末,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107.08万个,比上年增加37867个。其中:医院3.84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1.6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12121个。与上年比较,医院增加1379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加36470个。全国共设置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国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自2014年以来逐年增加,三大类机构中医院数量增长最快。
中国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2015-2019年中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逐年增长,2020 年诊疗人次有所下滑,2021 年开始慢慢地恢复,2022 年达 84.2 亿人次。根据国家信息统计中心,2023 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 95.5亿人次(不包含诊所、医务室、村卫生室数据),同比增长13.42%。在老龄化的背景下,预计医疗需求有望持续提升,叠加医疗资源供给的扩容,中国诊疗人次有望持续增长,从而促进血制品的治疗需求。
2009 年版医保目录中仅有 4 个血制品品种。2017 年增加至 8 个,这中间还包括静丙,3 个凝血因子类产品,除了品种增加外,人血白蛋白还扩大了支付范围;人免疫球蛋白缩小支付范围,但该产品在市场占比较小。2023 年版的医保目录取消了人凝血酶原复合物和人纤维蛋白原的报销限制,新增人凝血因子Ⅸ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减轻患者负担,从而提升治疗渗透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