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胶带
双面胶带
双面胶带
四年磨一剑他们助力新飞船成功发射
发布时间:2024-05-28 |   作者: 企鹅电竞网页版入口官网

  5月5日18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飞冲天,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为试验船发射场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能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功能测控子系统等研制任务。

  本次发射任务自1月15日至5月5日,历经112天,期间恰逢庚子年新春佳节,首批进场承担发射场任务的绝大部分队员只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度过春节。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后续队员无法按原计划分批进场,其工作只能由场区内现有队员承担。面对不能与家人欢聚佳节、长时间连续奋战和新增工作任务的三重压力,这支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各单位精挑细选的团队迎难而上,党员率先、团员争先、全员并肩、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圆满的工作成绩书写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人生故事。

  任务虽重,但绝不是降低工作质量的借口。全体试验队员始终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把自己作为最后一道关口,牢牢守住质量红线。

  作为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主任设计师,来自811所的钟丹华深感责任重大。从1月15日进场后,一直奋战到任务最后一刻,在任务最繁忙的总装恢复阶段,他带领几位分系统设计师和单机设计师完成了15台套地面测试设备的开箱和恢复检查,以及25台套单独运输产品的测试和验收交付。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即使任务再困难,也要今日事今日毕。

  同时,由于试验船安装太阳翼的地方呈凹面,若还是用以往吊挂展开,绳索难免会磕碰船体,因此本次太阳翼采用气浮展开的方式,这是该技术在飞船上的首次应用。面对新方案,钟丹华不敢怠慢,他牵头协调总体、总装、分系统、单机等多家单位一起开展气浮展开试验和光照通路试验。为做到心中有数,即便是太阳翼罩衣穿脱等操作,他都要亲自去试一遍。在钟丹华心中有一张列满了全流程的操作清单,做一项便打个勾,直至100%完成才交卷,也许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最朴实的表现。

  在发射场期间,让钟丹华印象最深的不是一次试验,更不是疫情下的坎坷,而是一次测试工作顺利完成后见到的星空。凌晨时分,他和搭档舒斌走在从测试厂房返回住宿区的道路上,整个基地已经陷入沉睡,连路灯也熄灭了,只剩下两人沙沙的脚步声,以及不时的蛙鸣。突然,道路亮了几分,原来是海风将薄云吹散,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满天繁星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两人眼前,就像是小时候看到的那么纯净,更像是对他们不懈努力的奖赏。钟丹华事后回忆道:“当时的星空好美,特别的亮,就好像藏着人类未知的宝藏。或许,这就是吸引我们航天人不断探索星辰大海的原因吧。”

  再充分的准备也会被意外因素干扰,再熟悉的工作也会换另一种方式来考验你的工作上的能力。作为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主管设计师,舒斌万万没想到这次普通的发射任务,竟成为了一次对他以往工作的检验。

  自进入811所伊始,舒斌就一直从事电源分系统设计工作。四年间,他见证了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从概念到图纸再到成品,陪伴了能源管理功能从上海生产到北京测试再到海南执行发射任务。同时,舒斌还是队内为数不多的三次到过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队员之一。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场区环境,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队员可以称得上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

  他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但一旦走上分系统测试岗位,无形中会展现出一股坚毅的力量。尤其是在电池充电维护和模飞电测阶段,需要连续数日,每日持续十多个小时不间断加电监测。同时,互为备份的B岗队员又被临时安排去北京参加飞控工作,只能由他和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两人承担后续测试任务。他们不仅白天一直坚守在总装测试厂房,而且晚上加班更是习以为常,时常在深夜后才能回到驻地休息。此外, 原计划舒斌自1月15日进场至3月初完成阶段性工作后,返沪参加其他工作。但受疫情防控影响,接替队员无法进场,为保证后续测试流程顺顺利利地进行,舒斌继续坚守发射场岗位,直至任务结束。面对新的工作安排,他每天依然以饱满的精神情况投入到型号工作中,即使眼睛布满血丝,不放松每一项工作要求,认真比对每一个测试数据,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测试工作。他的行为体现了航天人以型号工作为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全体试验队员做出了榜样。

  虽然已有多次进场经验,但任务期间遇到的特殊情况,还是让来自805所的陈诚对本次任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场伊始,他就遇到多个型号产品在一个厂房内同时开展工作导致保障资源不足的困难,尤其是在使用厂房内仅有的两台行车时,难免与别的产品互相影响,时常会发生资源调配冲突的情况。为此,太阳电池翼团队发扬了先人后己、不怕吃苦的精神,主动让出行车资源,调整上班时间,利用午间和晚间休息时间,加班工作,悄无声息地把活干了。

  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虽然很多,但让陈诚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在基地过年的情景。其实早在进场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不能回家过年了,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心里还是难掩失落。尽管后勤人员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但少了家人的陪伴,再精致的饭菜也有些寡味。就在此时身边的同事似乎察觉到了异样,举起酒杯,高声说道:“敬我们的第一次!敬我们的家人!”大家先是一愣,随后相视而笑,没错,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在基地过年三十,虽然离家人很远,但离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很近,况且他们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此时此刻在这张圆桌边的各位都是彼此的家人。也许以后也会有很多个这样特殊的除夕,但只要型号任务需要,他们依然会义不容辞、勇往直前,对于家人的愧疚他们只能用不懈的努力和丰硕的成果来弥补。

  人生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但穿过荆棘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来自149厂的汪胤峰和金纯洁对本次任务的体会。

  已从事铰链机构以及太阳电池翼总装工作十余年的汪胤峰,先后完成了包括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多型号太阳电池翼总装工作,可以说对该工作是轻车熟路。但此次试验船电池翼特殊的展开方式对他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他首次接触气浮展开技术。汪胤峰和小组成员一起从设备调试、管路排序、气压调整再到各种辅助工装使用等细节入手,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逐渐掌握了气浮展开技术的要领和关键,解决了许多应用层面的技术问题,如今已能将该技术熟练运用于后续型号产品总装工作中。

  本次任务还是汪胤峰第一次承担海路押运工作,早在出发之前就已听同事介绍过海上押运产品的艰辛,比如晕船、厌食、巨浪颠簸和噪音带来的失眠。虽然已做了些许心理上的准备,但当开始押运时,汪胤峰还是被震惊到了。特别是当他走上20多米的船梯时,望着幽深黢黑的船舱,心情就像是第一次玩攀岩,每往下踏一步,狭窄又布满锈蚀的梯子便会发出嘎吱声,让人战战兢兢,直冒手汗,好在经过几次适应倒也熟练起来。虽然押运条件很差,看护产品时也很枯燥,但他一方面苦中作乐——在业余时间欣赏到了海上日出日落的美景,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从来自北京的同事那里学会了制作炸酱面和包饺子两个新厨艺,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受疫情影响,部分岗位人没办法按原计划进场,为保证发射场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金纯洁主动承担起太阳翼测试辅助和操作等多项工作,挑起了现场操作重任。他充分的发挥十年工作经验优势,制定预案、精心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了该项测试工作。这种敢于担当的行为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年轻人,不怕任务量多,而是怕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本次试验船发射任务背后凝聚着上海航天人多年努力的心血和付出。任务的圆满成功,是上海航天人又一次以实际行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做出的新贡献。正是因有一群在全国各地默默奉献的航天人,祖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强大。

返回列表
四年磨一剑他们助力新飞船成功发射
发布时间:2024-05-28

  5月5日18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飞冲天,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为试验船发射场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能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功能测控子系统等研制任务。

  本次发射任务自1月15日至5月5日,历经112天,期间恰逢庚子年新春佳节,首批进场承担发射场任务的绝大部分队员只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度过春节。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后续队员无法按原计划分批进场,其工作只能由场区内现有队员承担。面对不能与家人欢聚佳节、长时间连续奋战和新增工作任务的三重压力,这支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各单位精挑细选的团队迎难而上,党员率先、团员争先、全员并肩、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圆满的工作成绩书写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人生故事。

  任务虽重,但绝不是降低工作质量的借口。全体试验队员始终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把自己作为最后一道关口,牢牢守住质量红线。

  作为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主任设计师,来自811所的钟丹华深感责任重大。从1月15日进场后,一直奋战到任务最后一刻,在任务最繁忙的总装恢复阶段,他带领几位分系统设计师和单机设计师完成了15台套地面测试设备的开箱和恢复检查,以及25台套单独运输产品的测试和验收交付。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即使任务再困难,也要今日事今日毕。

  同时,由于试验船安装太阳翼的地方呈凹面,若还是用以往吊挂展开,绳索难免会磕碰船体,因此本次太阳翼采用气浮展开的方式,这是该技术在飞船上的首次应用。面对新方案,钟丹华不敢怠慢,他牵头协调总体、总装、分系统、单机等多家单位一起开展气浮展开试验和光照通路试验。为做到心中有数,即便是太阳翼罩衣穿脱等操作,他都要亲自去试一遍。在钟丹华心中有一张列满了全流程的操作清单,做一项便打个勾,直至100%完成才交卷,也许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最朴实的表现。

  在发射场期间,让钟丹华印象最深的不是一次试验,更不是疫情下的坎坷,而是一次测试工作顺利完成后见到的星空。凌晨时分,他和搭档舒斌走在从测试厂房返回住宿区的道路上,整个基地已经陷入沉睡,连路灯也熄灭了,只剩下两人沙沙的脚步声,以及不时的蛙鸣。突然,道路亮了几分,原来是海风将薄云吹散,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满天繁星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两人眼前,就像是小时候看到的那么纯净,更像是对他们不懈努力的奖赏。钟丹华事后回忆道:“当时的星空好美,特别的亮,就好像藏着人类未知的宝藏。或许,这就是吸引我们航天人不断探索星辰大海的原因吧。”

  再充分的准备也会被意外因素干扰,再熟悉的工作也会换另一种方式来考验你的工作上的能力。作为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主管设计师,舒斌万万没想到这次普通的发射任务,竟成为了一次对他以往工作的检验。

  自进入811所伊始,舒斌就一直从事电源分系统设计工作。四年间,他见证了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从概念到图纸再到成品,陪伴了能源管理功能从上海生产到北京测试再到海南执行发射任务。同时,舒斌还是队内为数不多的三次到过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队员之一。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场区环境,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队员可以称得上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

  他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但一旦走上分系统测试岗位,无形中会展现出一股坚毅的力量。尤其是在电池充电维护和模飞电测阶段,需要连续数日,每日持续十多个小时不间断加电监测。同时,互为备份的B岗队员又被临时安排去北京参加飞控工作,只能由他和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两人承担后续测试任务。他们不仅白天一直坚守在总装测试厂房,而且晚上加班更是习以为常,时常在深夜后才能回到驻地休息。此外, 原计划舒斌自1月15日进场至3月初完成阶段性工作后,返沪参加其他工作。但受疫情防控影响,接替队员无法进场,为保证后续测试流程顺顺利利地进行,舒斌继续坚守发射场岗位,直至任务结束。面对新的工作安排,他每天依然以饱满的精神情况投入到型号工作中,即使眼睛布满血丝,不放松每一项工作要求,认真比对每一个测试数据,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测试工作。他的行为体现了航天人以型号工作为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全体试验队员做出了榜样。

  虽然已有多次进场经验,但任务期间遇到的特殊情况,还是让来自805所的陈诚对本次任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场伊始,他就遇到多个型号产品在一个厂房内同时开展工作导致保障资源不足的困难,尤其是在使用厂房内仅有的两台行车时,难免与别的产品互相影响,时常会发生资源调配冲突的情况。为此,太阳电池翼团队发扬了先人后己、不怕吃苦的精神,主动让出行车资源,调整上班时间,利用午间和晚间休息时间,加班工作,悄无声息地把活干了。

  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虽然很多,但让陈诚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在基地过年的情景。其实早在进场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不能回家过年了,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心里还是难掩失落。尽管后勤人员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但少了家人的陪伴,再精致的饭菜也有些寡味。就在此时身边的同事似乎察觉到了异样,举起酒杯,高声说道:“敬我们的第一次!敬我们的家人!”大家先是一愣,随后相视而笑,没错,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在基地过年三十,虽然离家人很远,但离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很近,况且他们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此时此刻在这张圆桌边的各位都是彼此的家人。也许以后也会有很多个这样特殊的除夕,但只要型号任务需要,他们依然会义不容辞、勇往直前,对于家人的愧疚他们只能用不懈的努力和丰硕的成果来弥补。

  人生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但穿过荆棘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来自149厂的汪胤峰和金纯洁对本次任务的体会。

  已从事铰链机构以及太阳电池翼总装工作十余年的汪胤峰,先后完成了包括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多型号太阳电池翼总装工作,可以说对该工作是轻车熟路。但此次试验船电池翼特殊的展开方式对他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他首次接触气浮展开技术。汪胤峰和小组成员一起从设备调试、管路排序、气压调整再到各种辅助工装使用等细节入手,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逐渐掌握了气浮展开技术的要领和关键,解决了许多应用层面的技术问题,如今已能将该技术熟练运用于后续型号产品总装工作中。

  本次任务还是汪胤峰第一次承担海路押运工作,早在出发之前就已听同事介绍过海上押运产品的艰辛,比如晕船、厌食、巨浪颠簸和噪音带来的失眠。虽然已做了些许心理上的准备,但当开始押运时,汪胤峰还是被震惊到了。特别是当他走上20多米的船梯时,望着幽深黢黑的船舱,心情就像是第一次玩攀岩,每往下踏一步,狭窄又布满锈蚀的梯子便会发出嘎吱声,让人战战兢兢,直冒手汗,好在经过几次适应倒也熟练起来。虽然押运条件很差,看护产品时也很枯燥,但他一方面苦中作乐——在业余时间欣赏到了海上日出日落的美景,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从来自北京的同事那里学会了制作炸酱面和包饺子两个新厨艺,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受疫情影响,部分岗位人没办法按原计划进场,为保证发射场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金纯洁主动承担起太阳翼测试辅助和操作等多项工作,挑起了现场操作重任。他充分的发挥十年工作经验优势,制定预案、精心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了该项测试工作。这种敢于担当的行为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年轻人,不怕任务量多,而是怕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本次试验船发射任务背后凝聚着上海航天人多年努力的心血和付出。任务的圆满成功,是上海航天人又一次以实际行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做出的新贡献。正是因有一群在全国各地默默奉献的航天人,祖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强大。

...
四年磨一剑他们助力新飞船成功发射
发布时间:2024-05-28

  5月5日18时,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一飞冲天,成功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也为试验船发射场工作画上圆满的句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承担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能源管理系统、信息管理功能测控子系统等研制任务。

  本次发射任务自1月15日至5月5日,历经112天,期间恰逢庚子年新春佳节,首批进场承担发射场任务的绝大部分队员只能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度过春节。同时,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后续队员无法按原计划分批进场,其工作只能由场区内现有队员承担。面对不能与家人欢聚佳节、长时间连续奋战和新增工作任务的三重压力,这支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各单位精挑细选的团队迎难而上,党员率先、团员争先、全员并肩、共克时艰,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以圆满的工作成绩书写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人生故事。

  任务虽重,但绝不是降低工作质量的借口。全体试验队员始终以“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把自己作为最后一道关口,牢牢守住质量红线。

  作为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主任设计师,来自811所的钟丹华深感责任重大。从1月15日进场后,一直奋战到任务最后一刻,在任务最繁忙的总装恢复阶段,他带领几位分系统设计师和单机设计师完成了15台套地面测试设备的开箱和恢复检查,以及25台套单独运输产品的测试和验收交付。每一项工作他都亲力亲为,即使任务再困难,也要今日事今日毕。

  同时,由于试验船安装太阳翼的地方呈凹面,若还是用以往吊挂展开,绳索难免会磕碰船体,因此本次太阳翼采用气浮展开的方式,这是该技术在飞船上的首次应用。面对新方案,钟丹华不敢怠慢,他牵头协调总体、总装、分系统、单机等多家单位一起开展气浮展开试验和光照通路试验。为做到心中有数,即便是太阳翼罩衣穿脱等操作,他都要亲自去试一遍。在钟丹华心中有一张列满了全流程的操作清单,做一项便打个勾,直至100%完成才交卷,也许这就是载人航天精神最朴实的表现。

  在发射场期间,让钟丹华印象最深的不是一次试验,更不是疫情下的坎坷,而是一次测试工作顺利完成后见到的星空。凌晨时分,他和搭档舒斌走在从测试厂房返回住宿区的道路上,整个基地已经陷入沉睡,连路灯也熄灭了,只剩下两人沙沙的脚步声,以及不时的蛙鸣。突然,道路亮了几分,原来是海风将薄云吹散,在都市里难得一见的满天繁星得以完整地呈现在两人眼前,就像是小时候看到的那么纯净,更像是对他们不懈努力的奖赏。钟丹华事后回忆道:“当时的星空好美,特别的亮,就好像藏着人类未知的宝藏。或许,这就是吸引我们航天人不断探索星辰大海的原因吧。”

  再充分的准备也会被意外因素干扰,再熟悉的工作也会换另一种方式来考验你的工作上的能力。作为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主管设计师,舒斌万万没想到这次普通的发射任务,竟成为了一次对他以往工作的检验。

  自进入811所伊始,舒斌就一直从事电源分系统设计工作。四年间,他见证了试验船能源管理功能从概念到图纸再到成品,陪伴了能源管理功能从上海生产到北京测试再到海南执行发射任务。同时,舒斌还是队内为数不多的三次到过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队员之一。无论是对产品还是对场区环境,这位三十出头的年轻队员可以称得上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傅”。

  他性格内向,言语不多,但一旦走上分系统测试岗位,无形中会展现出一股坚毅的力量。尤其是在电池充电维护和模飞电测阶段,需要连续数日,每日持续十多个小时不间断加电监测。同时,互为备份的B岗队员又被临时安排去北京参加飞控工作,只能由他和主任设计师钟丹华两人承担后续测试任务。他们不仅白天一直坚守在总装测试厂房,而且晚上加班更是习以为常,时常在深夜后才能回到驻地休息。此外, 原计划舒斌自1月15日进场至3月初完成阶段性工作后,返沪参加其他工作。但受疫情防控影响,接替队员无法进场,为保证后续测试流程顺顺利利地进行,舒斌继续坚守发射场岗位,直至任务结束。面对新的工作安排,他每天依然以饱满的精神情况投入到型号工作中,即使眼睛布满血丝,不放松每一项工作要求,认真比对每一个测试数据,最终圆满地完成了测试工作。他的行为体现了航天人以型号工作为重,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品质,为全体试验队员做出了榜样。

  虽然已有多次进场经验,但任务期间遇到的特殊情况,还是让来自805所的陈诚对本次任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场伊始,他就遇到多个型号产品在一个厂房内同时开展工作导致保障资源不足的困难,尤其是在使用厂房内仅有的两台行车时,难免与别的产品互相影响,时常会发生资源调配冲突的情况。为此,太阳电池翼团队发扬了先人后己、不怕吃苦的精神,主动让出行车资源,调整上班时间,利用午间和晚间休息时间,加班工作,悄无声息地把活干了。

  工作上遇到的困难虽然很多,但让陈诚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在基地过年的情景。其实早在进场之前,他就已经知道不能回家过年了,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心里还是难掩失落。尽管后勤人员精心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但少了家人的陪伴,再精致的饭菜也有些寡味。就在此时身边的同事似乎察觉到了异样,举起酒杯,高声说道:“敬我们的第一次!敬我们的家人!”大家先是一愣,随后相视而笑,没错,这是他们人生中第一次在基地过年三十,虽然离家人很远,但离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很近,况且他们永远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此时此刻在这张圆桌边的各位都是彼此的家人。也许以后也会有很多个这样特殊的除夕,但只要型号任务需要,他们依然会义不容辞、勇往直前,对于家人的愧疚他们只能用不懈的努力和丰硕的成果来弥补。

  人生没有一条路是好走的,但穿过荆棘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来自149厂的汪胤峰和金纯洁对本次任务的体会。

  已从事铰链机构以及太阳电池翼总装工作十余年的汪胤峰,先后完成了包括神舟、天宫、天舟、嫦娥等多型号太阳电池翼总装工作,可以说对该工作是轻车熟路。但此次试验船电池翼特殊的展开方式对他而言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是他首次接触气浮展开技术。汪胤峰和小组成员一起从设备调试、管路排序、气压调整再到各种辅助工装使用等细节入手,经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逐渐掌握了气浮展开技术的要领和关键,解决了许多应用层面的技术问题,如今已能将该技术熟练运用于后续型号产品总装工作中。

  本次任务还是汪胤峰第一次承担海路押运工作,早在出发之前就已听同事介绍过海上押运产品的艰辛,比如晕船、厌食、巨浪颠簸和噪音带来的失眠。虽然已做了些许心理上的准备,但当开始押运时,汪胤峰还是被震惊到了。特别是当他走上20多米的船梯时,望着幽深黢黑的船舱,心情就像是第一次玩攀岩,每往下踏一步,狭窄又布满锈蚀的梯子便会发出嘎吱声,让人战战兢兢,直冒手汗,好在经过几次适应倒也熟练起来。虽然押运条件很差,看护产品时也很枯燥,但他一方面苦中作乐——在业余时间欣赏到了海上日出日落的美景,另一方面不断学习——从来自北京的同事那里学会了制作炸酱面和包饺子两个新厨艺,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吧。

  受疫情影响,部分岗位人没办法按原计划进场,为保证发射场工作顺顺利利地进行,金纯洁主动承担起太阳翼测试辅助和操作等多项工作,挑起了现场操作重任。他充分的发挥十年工作经验优势,制定预案、精心操作,最终顺利完成了该项测试工作。这种敢于担当的行为就像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是年轻人,不怕任务量多,而是怕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本次试验船发射任务背后凝聚着上海航天人多年努力的心血和付出。任务的圆满成功,是上海航天人又一次以实际行动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和航天强国建设做出的新贡献。正是因有一群在全国各地默默奉献的航天人,祖国的航天事业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