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鹅电竞网页版网址
企鹅电竞网页版网址
企鹅电竞网页版网址
【金小博说】这个字跟金山如影随形两千年!秦始皇也曾为其“背书”
发布时间:2024-07-30 |   作者: 企鹅电竞网页版入口官网

  记得上次金小博给大家推荐的那个跟金山如影随形上千年字是“柘”。这个字笔画虽然简单,但要一眼读对并不容易。

  今天,我们在复习了“柘”字与金山之间关联后。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字(如下图),也是与金山如影随形两千年,甚至比“柘”字还要早……

  没错,虽然金小博展示的是篆书,但就是“盐”字。这个不能说金小博矫情,大秦丞相李斯在始皇帝莅临金山之前,大体就是这样写的。

  在城市沙滩边上,有一处古文化遗址叫做“戚家墩古文化遗址”,遗址的年代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2014年,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古遗址的发掘成果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戚家墩一带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至少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一个市集了,而且规模还不小。

  插句话,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还出土了汉代的陶井,这在上海地区很少见。众位看官一定好奇,陶井是怎样的?其实陶井是用陶土烧制成一圈圈井壁,防止井壁坍塌,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金山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在今年三月的一期,金小博向大家讲述了咱们金山的古井们,就包括了这口陶井,在此金小博也就不多做赘述了,陶井现藏于咱们博物馆展览,好奇的看官一定别错过探究古代文化的机会!

  向众位看官介绍完金博的馆藏,我们再回到正题。可能有人会问,凭什么有人在海边生活,就非要跟盐牵扯上联系呢?那是因为,有历史资料证明我们金山人在秦代就已经擅长生产海盐了,而且经过了著名人物秦始皇的权威认证。据《金山县志》和《海盐县志》等古籍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因为金山盛产食盐,就在沪上一带设立了海盐县,将县治设置在金山,金山在秦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这段话的开始必须这样说,如果坊间所传的那些“上海之根”、“上海之源”、“上海之鱼”的论断的确属实,那金山应该自诩为上海什么呢?

  客观地说,海盐县的设置,让今天的上海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行政建制。说金山是上海之始毫不为过呀!

  呵呵,搞文博童鞋也去争这个虚妄的名头就不怎么样了。毕竟,这个海盐县现在要被称为“古海盐县”了。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地质变化等因素,古海盐县的县治几经迁徙,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钱塘大潮的观潮盛景地海盐县,大家可不要混淆了两个“海盐县”!话说后来几经折腾,金山人把县衙又搬回了秦望山一带,但却把县名落在了浙江……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听说过海盐的制作技术,金博也曾经举办过“煮海熬波话百年——金山与中国红色盐文化特展”的展览,而且在漕泾,也有一座盐主题的沧海盐田博物馆。但金小博还是要越俎代庖,向大家粗略地介绍一些海盐的制作方法。

  根据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海盐的制作首先必须要经过取卤这个步骤。取卤的方法分很多种,在此介绍以下三种海盐取卤方法:

  1、让海水漫过压实的草木灰以增加草木灰含盐量,取含盐草木灰置于茅草堆上,茅草堆下挖坑,坑旁有深坑盐井,以海水淋灌草木灰,卤水便流入盐井中。

  2、让海水漫过翻耕夯实过得滩涂以增加土壤含盐量,取含盐土壤置于草木堆上,茅草堆下挖坑,坑旁有深坑盐井,以海水淋灌草木灰,卤水便流入盐井中。

  3、在滩涂上挖深坑,上铺茅草堆或芦苇席,上铺沙子,待涨潮后,海水漫灌渗入深坑,退潮后可得坑中卤水。

  在取得卤水后,就是“试莲”步骤,盐民会投入卤水中十颗石莲子,若十颗石莲子全部浮于卤水上,则说明卤水含盐量很高。若少于三颗浮于卤水上,则这批卤水含盐量很低,必须要重新拿去淋卤。“试莲”合格的卤水便可拿来煎煮了,在卤水快要煮干的时候,盐民会把一些皂角投入卤水中,这样卤就会结晶成盐了。

  金小博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并非只有海边才有食盐的生产。在我国古代,有六种食盐,分别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砂石盐。据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研究,当时古人所用食盐中,海盐占比可达80%,剩下主要以井盐、池盐和土盐为主。

  土盐,主要产自盐碱地广布的地区,尤以山西地区产量最大,宋代曾在山西设置永利监管理土盐生产。土盐,即刮取盐碱地上含盐量丰富的盐土制盐。百姓先刮取盐土,将盐土堆放到茅草上,以水淋,取得卤水流到茅草堆旁边的挖好的卤井内,接着进行“试莲”和煎煮,最终获得食盐。

  池盐,主要产自宁夏和山西两地。当地百姓在盐池旁边开辟田地,将盐池水引入田地中,到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南风吹拂,田地中的盐池水也会结晶成盐,因此有舜帝作诗赞叹夏秋之交的南风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孔子家语·辨乐解》)

  井盐,主要产自云南和四川等地。顾名思义,井盐就是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天然形成的卤水或盐矿注水后形成的卤水制成的盐。在古代制盐技术中,井盐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古人的智慧。首先,井盐必须要打深井,必须要达到十丈深才能到达盐卤水层,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打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可见古人技术高超。古人打造盐井,是利用铁锥冲击打碎岩石的方式,用破开的竹片夹住铁锥,用绳子缚紧,用杠杆原理或者直接用人力抬高铁锥,然后利用铁锥的重力击碎岩石,以此打出盐井,一口深井要半年才能打成。盐井打成后,再用竹筒将卤水汲出煎煮,便可成盐。井盐在古代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很高,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在于打井和汲卤工艺技术要求高。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井盐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难度已经降低许多,又因为井矿盐杂质较低,因此井盐生产比例在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井矿盐在中国食盐产品结构中占比达87%,而海盐仅占10%。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相信我们大家一定都对我国食盐的种类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食盐制作的复杂步骤,是随着历史不断演变而来、日臻完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得更优质的、更富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更安全的食盐。但我们仍需牢记,每一粒食盐和每一粒粮食一样,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得来的,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品尝盐的味道,像节约每一粒粮食一样适当食用食盐。

返回列表
【金小博说】这个字跟金山如影随形两千年!秦始皇也曾为其“背书”
发布时间:2024-07-30

  记得上次金小博给大家推荐的那个跟金山如影随形上千年字是“柘”。这个字笔画虽然简单,但要一眼读对并不容易。

  今天,我们在复习了“柘”字与金山之间关联后。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字(如下图),也是与金山如影随形两千年,甚至比“柘”字还要早……

  没错,虽然金小博展示的是篆书,但就是“盐”字。这个不能说金小博矫情,大秦丞相李斯在始皇帝莅临金山之前,大体就是这样写的。

  在城市沙滩边上,有一处古文化遗址叫做“戚家墩古文化遗址”,遗址的年代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2014年,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古遗址的发掘成果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戚家墩一带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至少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一个市集了,而且规模还不小。

  插句话,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还出土了汉代的陶井,这在上海地区很少见。众位看官一定好奇,陶井是怎样的?其实陶井是用陶土烧制成一圈圈井壁,防止井壁坍塌,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金山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在今年三月的一期,金小博向大家讲述了咱们金山的古井们,就包括了这口陶井,在此金小博也就不多做赘述了,陶井现藏于咱们博物馆展览,好奇的看官一定别错过探究古代文化的机会!

  向众位看官介绍完金博的馆藏,我们再回到正题。可能有人会问,凭什么有人在海边生活,就非要跟盐牵扯上联系呢?那是因为,有历史资料证明我们金山人在秦代就已经擅长生产海盐了,而且经过了著名人物秦始皇的权威认证。据《金山县志》和《海盐县志》等古籍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因为金山盛产食盐,就在沪上一带设立了海盐县,将县治设置在金山,金山在秦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这段话的开始必须这样说,如果坊间所传的那些“上海之根”、“上海之源”、“上海之鱼”的论断的确属实,那金山应该自诩为上海什么呢?

  客观地说,海盐县的设置,让今天的上海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行政建制。说金山是上海之始毫不为过呀!

  呵呵,搞文博童鞋也去争这个虚妄的名头就不怎么样了。毕竟,这个海盐县现在要被称为“古海盐县”了。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地质变化等因素,古海盐县的县治几经迁徙,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钱塘大潮的观潮盛景地海盐县,大家可不要混淆了两个“海盐县”!话说后来几经折腾,金山人把县衙又搬回了秦望山一带,但却把县名落在了浙江……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听说过海盐的制作技术,金博也曾经举办过“煮海熬波话百年——金山与中国红色盐文化特展”的展览,而且在漕泾,也有一座盐主题的沧海盐田博物馆。但金小博还是要越俎代庖,向大家粗略地介绍一些海盐的制作方法。

  根据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海盐的制作首先必须要经过取卤这个步骤。取卤的方法分很多种,在此介绍以下三种海盐取卤方法:

  1、让海水漫过压实的草木灰以增加草木灰含盐量,取含盐草木灰置于茅草堆上,茅草堆下挖坑,坑旁有深坑盐井,以海水淋灌草木灰,卤水便流入盐井中。

  2、让海水漫过翻耕夯实过得滩涂以增加土壤含盐量,取含盐土壤置于草木堆上,茅草堆下挖坑,坑旁有深坑盐井,以海水淋灌草木灰,卤水便流入盐井中。

  3、在滩涂上挖深坑,上铺茅草堆或芦苇席,上铺沙子,待涨潮后,海水漫灌渗入深坑,退潮后可得坑中卤水。

  在取得卤水后,就是“试莲”步骤,盐民会投入卤水中十颗石莲子,若十颗石莲子全部浮于卤水上,则说明卤水含盐量很高。若少于三颗浮于卤水上,则这批卤水含盐量很低,必须要重新拿去淋卤。“试莲”合格的卤水便可拿来煎煮了,在卤水快要煮干的时候,盐民会把一些皂角投入卤水中,这样卤就会结晶成盐了。

  金小博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并非只有海边才有食盐的生产。在我国古代,有六种食盐,分别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砂石盐。据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研究,当时古人所用食盐中,海盐占比可达80%,剩下主要以井盐、池盐和土盐为主。

  土盐,主要产自盐碱地广布的地区,尤以山西地区产量最大,宋代曾在山西设置永利监管理土盐生产。土盐,即刮取盐碱地上含盐量丰富的盐土制盐。百姓先刮取盐土,将盐土堆放到茅草上,以水淋,取得卤水流到茅草堆旁边的挖好的卤井内,接着进行“试莲”和煎煮,最终获得食盐。

  池盐,主要产自宁夏和山西两地。当地百姓在盐池旁边开辟田地,将盐池水引入田地中,到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南风吹拂,田地中的盐池水也会结晶成盐,因此有舜帝作诗赞叹夏秋之交的南风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孔子家语·辨乐解》)

  井盐,主要产自云南和四川等地。顾名思义,井盐就是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天然形成的卤水或盐矿注水后形成的卤水制成的盐。在古代制盐技术中,井盐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古人的智慧。首先,井盐必须要打深井,必须要达到十丈深才能到达盐卤水层,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打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可见古人技术高超。古人打造盐井,是利用铁锥冲击打碎岩石的方式,用破开的竹片夹住铁锥,用绳子缚紧,用杠杆原理或者直接用人力抬高铁锥,然后利用铁锥的重力击碎岩石,以此打出盐井,一口深井要半年才能打成。盐井打成后,再用竹筒将卤水汲出煎煮,便可成盐。井盐在古代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很高,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在于打井和汲卤工艺技术要求高。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井盐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难度已经降低许多,又因为井矿盐杂质较低,因此井盐生产比例在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井矿盐在中国食盐产品结构中占比达87%,而海盐仅占10%。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相信我们大家一定都对我国食盐的种类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食盐制作的复杂步骤,是随着历史不断演变而来、日臻完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得更优质的、更富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更安全的食盐。但我们仍需牢记,每一粒食盐和每一粒粮食一样,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得来的,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品尝盐的味道,像节约每一粒粮食一样适当食用食盐。

...
【金小博说】这个字跟金山如影随形两千年!秦始皇也曾为其“背书”
发布时间:2024-07-30

  记得上次金小博给大家推荐的那个跟金山如影随形上千年字是“柘”。这个字笔画虽然简单,但要一眼读对并不容易。

  今天,我们在复习了“柘”字与金山之间关联后。再给大家推荐一个字(如下图),也是与金山如影随形两千年,甚至比“柘”字还要早……

  没错,虽然金小博展示的是篆书,但就是“盐”字。这个不能说金小博矫情,大秦丞相李斯在始皇帝莅临金山之前,大体就是这样写的。

  在城市沙滩边上,有一处古文化遗址叫做“戚家墩古文化遗址”,遗址的年代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时期。2014年,被列入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处古遗址的发掘成果充分说明,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戚家墩一带就已经有人类生存,至少在西汉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一个市集了,而且规模还不小。

  插句话,戚家墩古文化遗址还出土了汉代的陶井,这在上海地区很少见。众位看官一定好奇,陶井是怎样的?其实陶井是用陶土烧制成一圈圈井壁,防止井壁坍塌,这也充分说明了当时金山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手工技艺。在今年三月的一期,金小博向大家讲述了咱们金山的古井们,就包括了这口陶井,在此金小博也就不多做赘述了,陶井现藏于咱们博物馆展览,好奇的看官一定别错过探究古代文化的机会!

  向众位看官介绍完金博的馆藏,我们再回到正题。可能有人会问,凭什么有人在海边生活,就非要跟盐牵扯上联系呢?那是因为,有历史资料证明我们金山人在秦代就已经擅长生产海盐了,而且经过了著名人物秦始皇的权威认证。据《金山县志》和《海盐县志》等古籍的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秦始皇因为金山盛产食盐,就在沪上一带设立了海盐县,将县治设置在金山,金山在秦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但是这段话的开始必须这样说,如果坊间所传的那些“上海之根”、“上海之源”、“上海之鱼”的论断的确属实,那金山应该自诩为上海什么呢?

  客观地说,海盐县的设置,让今天的上海在历史上第一次拥有了行政建制。说金山是上海之始毫不为过呀!

  呵呵,搞文博童鞋也去争这个虚妄的名头就不怎么样了。毕竟,这个海盐县现在要被称为“古海盐县”了。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地质变化等因素,古海盐县的县治几经迁徙,最终成为了现在的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

  你没有看错,就是那个钱塘大潮的观潮盛景地海盐县,大家可不要混淆了两个“海盐县”!话说后来几经折腾,金山人把县衙又搬回了秦望山一带,但却把县名落在了浙江……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也听说过海盐的制作技术,金博也曾经举办过“煮海熬波话百年——金山与中国红色盐文化特展”的展览,而且在漕泾,也有一座盐主题的沧海盐田博物馆。但金小博还是要越俎代庖,向大家粗略地介绍一些海盐的制作方法。

  根据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海盐的制作首先必须要经过取卤这个步骤。取卤的方法分很多种,在此介绍以下三种海盐取卤方法:

  1、让海水漫过压实的草木灰以增加草木灰含盐量,取含盐草木灰置于茅草堆上,茅草堆下挖坑,坑旁有深坑盐井,以海水淋灌草木灰,卤水便流入盐井中。

  2、让海水漫过翻耕夯实过得滩涂以增加土壤含盐量,取含盐土壤置于草木堆上,茅草堆下挖坑,坑旁有深坑盐井,以海水淋灌草木灰,卤水便流入盐井中。

  3、在滩涂上挖深坑,上铺茅草堆或芦苇席,上铺沙子,待涨潮后,海水漫灌渗入深坑,退潮后可得坑中卤水。

  在取得卤水后,就是“试莲”步骤,盐民会投入卤水中十颗石莲子,若十颗石莲子全部浮于卤水上,则说明卤水含盐量很高。若少于三颗浮于卤水上,则这批卤水含盐量很低,必须要重新拿去淋卤。“试莲”合格的卤水便可拿来煎煮了,在卤水快要煮干的时候,盐民会把一些皂角投入卤水中,这样卤就会结晶成盐了。

  金小博经过查阅资料发现,原来并非只有海边才有食盐的生产。在我国古代,有六种食盐,分别为海盐、池盐、井盐、土盐、崖盐、砂石盐。据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研究,当时古人所用食盐中,海盐占比可达80%,剩下主要以井盐、池盐和土盐为主。

  土盐,主要产自盐碱地广布的地区,尤以山西地区产量最大,宋代曾在山西设置永利监管理土盐生产。土盐,即刮取盐碱地上含盐量丰富的盐土制盐。百姓先刮取盐土,将盐土堆放到茅草上,以水淋,取得卤水流到茅草堆旁边的挖好的卤井内,接着进行“试莲”和煎煮,最终获得食盐。

  池盐,主要产自宁夏和山西两地。当地百姓在盐池旁边开辟田地,将盐池水引入田地中,到夏秋之交,天气炎热,南风吹拂,田地中的盐池水也会结晶成盐,因此有舜帝作诗赞叹夏秋之交的南风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孔子家语·辨乐解》)

  井盐,主要产自云南和四川等地。顾名思义,井盐就是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天然形成的卤水或盐矿注水后形成的卤水制成的盐。在古代制盐技术中,井盐的生产的基本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古人的智慧。首先,井盐必须要打深井,必须要达到十丈深才能到达盐卤水层,清代道光十五年(1835年),四川自贡盐区打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燊(shēn)海井,可见古人技术高超。古人打造盐井,是利用铁锥冲击打碎岩石的方式,用破开的竹片夹住铁锥,用绳子缚紧,用杠杆原理或者直接用人力抬高铁锥,然后利用铁锥的重力击碎岩石,以此打出盐井,一口深井要半年才能打成。盐井打成后,再用竹筒将卤水汲出煎煮,便可成盐。井盐在古代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很高,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很高,还在于打井和汲卤工艺技术要求高。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井盐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难度已经降低许多,又因为井矿盐杂质较低,因此井盐生产比例在逐年上升,截至2023年井矿盐在中国食盐产品结构中占比达87%,而海盐仅占10%。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相信我们大家一定都对我国食盐的种类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初步的了解。食盐制作的复杂步骤,是随着历史不断演变而来、日臻完善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得更优质的、更富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的、更安全的食盐。但我们仍需牢记,每一粒食盐和每一粒粮食一样,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得来的,让我们珍惜每一次品尝盐的味道,像节约每一粒粮食一样适当食用食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