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概念上说,金融一般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各种业务表现出来的、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活动,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钱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往来,贷款的借还以及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活动等。
从字面上说,“金融”是个复合词,其中“金”指金钱货币;“融”指流转融通,合起来,有金钱流转货币融通的意思。
先看“金”字。在商周时代,“金”的概念既包括“黄金”也包括“黄铜”。但由于黄金只是少量用于错金装饰,往往用“错”即可兼表,因而实际中“金”的概念主要指“铜”。到了春秋晚期,由于黄金的使用变得广泛起来,于是才又造“铜”字作了区分。金文“铜”(见图1第四行),形旁为“金”,声旁为“同”,整体构意表示“与金相同”,实指意义则是表示“铜”。在商周时代,铜器的用料一般是青铜,青铜在当时称为“吉金”,“吉金”是一种铜合金,里面除了铜之外还掺有一定比例的铅和锡。可以说,正是吉金的使用,才造就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商代记录占卜内容的卜辞中,“金”字并未直接出现,而是在“炼”字中作为偏旁出现的。“炼”是冶炼金属的意思,在商代它的写法与现代不同。甲骨文(以下简称“甲文”)“炼”字采取的是“金在火上”构形(见图1第二行前),整体构意表示冶炼金属,在卜辞中的用义也表示冶炼金属。
“唯炼,令从璞周。”是一条卜辞。其中:唯,表示连动谓语前置引导词,作用是把应该放在句后的连续动词提到句首作形式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令从璞周炼”。令,命令。璞,本表采矿,引申可表含玉矿石。周,甲文字形象“田”中有四点(见图1第二行中),整体构意表示铸造用的范型,四点表示气孔。由于与“田”字容易相混,金文又加“口”字旁予以明示。口,在甲金文中一般不表人嘴,而是表器具,加在“周”字中表示冶炼用的坩埚,这种构字方式与“眉”相同,叫作关联象形。“周”引申可表冶炼。璞周,字面意思是采矿和冶炼,实际表示商代负责采矿和冶炼的官名。商代的官名都比较直观,譬如负责养狗驯犬的官名就叫“犬侯”。综合起来,“唯炼,令从璞周”的意思是:(上天)命令(王)跟随璞周进行冶炼。看来商王不仅要管理政务,而且要跟随“璞周”这样的官员深入基层磨炼技能,学习冶炼和器物铸造。
冶炼自然是冶炼金属,因此甲文“炼”字上部的偏旁就是“金”字。甲文“金”字从“全”旁有“四点”构形(见图1第一行),那么“全”字又是什么构意呢?“全”,甲文(见图1第三行)①形从二“△”相叠构形,象土堆形。甲文②形从“△”在“⊥”上构形,后世演变为“仝”和“全”两字。△,后世写作“亼”,在古文字中表聚集义,⊥,后世写作“土”,表土石。所以,“仝”和“全”都表示堆聚土石构意,实指意义表示披沥土石。
披沥土石是一种不用筛子分选土石(矿石)的简单方法。其做法是:先用较大的土块或石块码成一个小塔尖形,然后将需要分选的土石一锨一铲不断披撒在“塔尖”上。由于土沫和石块的滚落性质不同,土沫会在中间越堆越高聚成一个圆锥形的土堆,石块则会滚落到圆锥底部外圈,再铲走另堆。这样就可以将混杂在一起的土石逐渐分开,获得较纯的土沫和矿石。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所以至今有些瓦匠筛土、矿工采矿、玉工采玉偶尔仍有使用。“全”在卜辞中有两个用义:一是表选择义,这是由分选土石转代而来的用义;二是表示完全,“全、都”义,这是由聚土汇总转代而来的用义。
甲文“金”是个会意字,从“全”旁加“四点”构形。其中:“全”表示土石;四点表示土石中析出的金属成分,我们也可以将“全”视作筛沥过程,“金”则为结果,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影视作品中也常有这样的镜头设计,当在一片场地上挖掘出金子或其他矿石时,人们会从远处望到点点闪烁的耀眼光芒,而“全”字加“点”为“金”,或许正是先民们对这种强烈的视觉体验的捕捉与记录。
由于“金”出自土石,故而“全”与“金”相通,特别在金文和币文中,“金”作偏旁或单用往往又写作“全”。在周代写法中,“金”字有加两点的、三点的、四点的,但其主体部分都是从“全”,直到先秦简书之后,“金”字才稳定在只加两点的字形上。
我们还可以从中做出这样的推断:甲文“金”字是按照“土生金”的观念构造的,进而推测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在商代便已开始孕育了。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一种思想学说,一般用于哲学、医学和命理术数等领域。“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中:“五”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性元素;“行”,表示运行变化。“五行”说认为,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类元素相生相克运化而成。所谓相生,指相互促进生成的性质。具体是:木生火,钻木可以生火;火生土,焚物生成灰土;土生金,土石可以炼出金属;金生水,掘金先见水,熔金似水;水生木,水使树木生长。所谓相克,指相互抑制减损的性质。具体是: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木克土,树木吸收营养,树壮则土贫;土克水,土筑坝可以挡水;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
“五行”概念在春秋时期已颇为流行,至战国时已成为一种完整的学说,至汉代则广泛用来分析推论自然与社会的万事万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说”的出现反映了先秦哲人对世界起源和统一性的哲学探索,而其孕育积累的过程应该是从殷商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了。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甲文“金”的构意中有所把握,在下面“融”的构意中还会进一步体会到。
再来看“融”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融”字的:“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在这个解释中,“炊气”指做饭产生的烟火蒸汽;“从鬲”指以“鬲”字为形旁;“蟲省声”指将“蟲”省略为“虫”作声旁。许慎的解释是就小篆字形而言,释义为引申义,不是字源义。
从文字溯源来看,甲文中就有“融”字(见图2第一行)。甲文“融”有二形,其中甲文①形从土,从蟲亦声(兼表声)。土,表土块。蟲,表昆虫。整体构意表示冻土融化蛰虫破土而出,实指意义表示春天冻土融化。甲文②形上部为两个“土”,“二土”横连本表土丘,在此转代可表土中矿石;下部从皿,本表器皿,在此引申表冶炼坩埚。皿中有二虫,在此譬喻昆虫一样蠕动的液体。整体构意表经过冶炼矿石中熔化出了像虫一样蠕动的金属液体,实指意义表示矿石熔化。由此可以看出,甲文②形的“融”字也是按照“土生金”的观念构造的。
周代的文字大多铸在金属铜器上,所以称为金文。金文“融”字从商朝的甲文①形继承而来(见图2第一行),上部仍是以“蟲”为声旁,下部的形旁则由土块形变成了“⊥”形上加一点,这是金文“土”的写法(见图2第四行)。
《汗简》是宋人郭忠恕所作的一部字书,该书虽然出自宋代,但所辑录的字形大多为战国时期的古文。《汗简》中的“融”字是从甲文②形继承而来(见图2第二行),皿中的二虫变成了上右结构分布的三虫,左下角则把“皿”旁换成了双手抱持的“鬲”旁。“鬲”,本指一种大腹空足的煮锅,在此也可引申指冶炼用的坩埚。所以,《汗简》“融”的整体构意表示坩埚中有像虫一样蠕动的金属液,实指意义仍表示矿石熔解。
玺文(印章文)“融”从汗简字形简化而来,其中,“鬲”旁省掉了表示抱持倾倒的双手,“蟲”旁省略为“虫”,整个字形就变成了从鬲、从虫兼声的“融”字(见图2第二行)。
周代以后,甲金文中“从土从蟲”的“融”字淘汰,其冻土融化义一并用“从鬲从虫”的“融”字表示。这种字形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被小篆定为标准字形,也是今天“融”字的直接来源。
甲文①形的“融”在商代卜辞中,一是表化解义,二是表温暖义,这都是从冻土融化义而来的引申义。例如《卜辞》中有这样的语句:“融乎,王其晦?”乎,推断或请求性语气助词,相当于“吧”。晦,晦气,不吉利的事。卜辞大意是:化解了吧,大王的晦气!“融”代表明媚的春光,可以驱散阴冷的寒冬,温暖人的身心。卜辞用倒装句突出“融”字,是祈望用温暖的春光驱散萦绕在商王身边或心中的阴冷晦气。
由于有两个字源,所以后世“融”的用义有从冻土融化义衍生的,也有从矿石熔化义衍生的。譬如:由金属冶炼火光明亮转代表示明亮义;由多种金属液体熔合转代表示融合义;由金属溶液破阻疏流譬喻表示融通义;由冻土融化万物复苏转代表示欢悦义;由春光明媚气候温润转代表示温润义等。
祝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灶神,南方之神、夏天之神、南海之神。传说中的祝融身份虽然很多,但考其根源都是从火神衍生而来。那么,祝融又是凭什么成为火神的呢?这里主要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关于“炎帝祝融”的传说。炎帝有一个名叫容光的玄孙,在黄帝手下负责掌管火种。由于发明了用燧石取火,于是被尊为火神,封号称为“祝融”。祝,表示祭天请神降临之人,也即通神之人。“融”引申可表焚柴用火。“祝融”意即用火通神之人。后来,“祝融”演化成了对掌管火事官员的尊称。“炎帝祝融”的基础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可以想见,“炎帝祝融”的传说应该是从《山海经》的描述演化而来。
另一种是关于“颛顼祝融”的传说,其原型在《世本》《国语》中均有提及,而在司马迁笔下则有了完整的故事。《史记·楚世家》是这样记述的:“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来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颛顼,又称高阳氏,楚王祖先。帝喾,又称高辛氏,商王祖先。据传二人都是上古帝王,时期不同但都是黄帝裔孙。“火正”是春秋时代掌管火事官员的官职,祝融是对这个官职的尊称。楚国国君的祖先吴回做过“火正”,后被封在楚地,所以楚人尊“祝融”为祖先。
那么,“颛顼祝融”为何被尊为火神呢?从唐人张说在《蒲津桥赞》中“飞廉煽炭,祝融理炉”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因为他发明了带烟道的炉灶,在把“火”安全引入室内的同时,还扩大了“火”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炉灶在百姓生活中地位重要,所以古文字对它也多有反映。譬如囧、明、盟三字中都有炉灶的形象。囧(见图3第一行),甲金文都是火口中有火苗构形,实际是灶台炉口的象形,转代可以表明亮义。盟,在甲金文中都是“囧”在“皿”中的构形(见图3第二行),整体构意表示在鼎中焚柴,实指意义表示祭天盟誓。古人祭天焚柴相当于后世焚香,祭天盟誓是古代诸侯结盟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因此,“盟”引申可表示“结盟”和“盟誓”义。文字学家邹晓丽认为,“囧”字其实是“祝融”的合音字。若果真如此,那么“颛顼祝融”发明炉灶的传说便又多了一份来自“囧”字构意的证明。
附带言之,中国古代大江南北,多有火神庙,供奉火德真君的神像,以求生意兴隆和一方平安,火德真君就是管火的神道,相当于民间俗称的火神爷。不过一般老百姓可不敢在家供奉火神爷,因为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最怕见火,民间还是供灶王爷、财神爷的居多,对火神爷则敬而远之。不过民间社会供奉火神的行当也不少,首先当属擀炮仗、捻鞭炮的手艺行当,因古代炮仗的用途广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买卖开张、上梁入宅乃至和尚道士开堂作法都要用,红事用喜炮、白事用素炮。另外还有烧窑的、打铁的、卖炭的、酿酒的等等,凡是借火吃饭、赖火穿衣的都属火字门,需求火神爷保佑。各地火神庙的规模、陈设以及风俗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 (本文图表 张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从概念上说,金融一般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各种业务表现出来的、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活动,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钱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往来,贷款的借还以及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活动等。
从字面上说,“金融”是个复合词,其中“金”指金钱货币;“融”指流转融通,合起来,有金钱流转货币融通的意思。
先看“金”字。在商周时代,“金”的概念既包括“黄金”也包括“黄铜”。但由于黄金只是少量用于错金装饰,往往用“错”即可兼表,因而实际中“金”的概念主要指“铜”。到了春秋晚期,由于黄金的使用变得广泛起来,于是才又造“铜”字作了区分。金文“铜”(见图1第四行),形旁为“金”,声旁为“同”,整体构意表示“与金相同”,实指意义则是表示“铜”。在商周时代,铜器的用料一般是青铜,青铜在当时称为“吉金”,“吉金”是一种铜合金,里面除了铜之外还掺有一定比例的铅和锡。可以说,正是吉金的使用,才造就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商代记录占卜内容的卜辞中,“金”字并未直接出现,而是在“炼”字中作为偏旁出现的。“炼”是冶炼金属的意思,在商代它的写法与现代不同。甲骨文(以下简称“甲文”)“炼”字采取的是“金在火上”构形(见图1第二行前),整体构意表示冶炼金属,在卜辞中的用义也表示冶炼金属。
“唯炼,令从璞周。”是一条卜辞。其中:唯,表示连动谓语前置引导词,作用是把应该放在句后的连续动词提到句首作形式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令从璞周炼”。令,命令。璞,本表采矿,引申可表含玉矿石。周,甲文字形象“田”中有四点(见图1第二行中),整体构意表示铸造用的范型,四点表示气孔。由于与“田”字容易相混,金文又加“口”字旁予以明示。口,在甲金文中一般不表人嘴,而是表器具,加在“周”字中表示冶炼用的坩埚,这种构字方式与“眉”相同,叫作关联象形。“周”引申可表冶炼。璞周,字面意思是采矿和冶炼,实际表示商代负责采矿和冶炼的官名。商代的官名都比较直观,譬如负责养狗驯犬的官名就叫“犬侯”。综合起来,“唯炼,令从璞周”的意思是:(上天)命令(王)跟随璞周进行冶炼。看来商王不仅要管理政务,而且要跟随“璞周”这样的官员深入基层磨炼技能,学习冶炼和器物铸造。
冶炼自然是冶炼金属,因此甲文“炼”字上部的偏旁就是“金”字。甲文“金”字从“全”旁有“四点”构形(见图1第一行),那么“全”字又是什么构意呢?“全”,甲文(见图1第三行)①形从二“△”相叠构形,象土堆形。甲文②形从“△”在“⊥”上构形,后世演变为“仝”和“全”两字。△,后世写作“亼”,在古文字中表聚集义,⊥,后世写作“土”,表土石。所以,“仝”和“全”都表示堆聚土石构意,实指意义表示披沥土石。
披沥土石是一种不用筛子分选土石(矿石)的简单方法。其做法是:先用较大的土块或石块码成一个小塔尖形,然后将需要分选的土石一锨一铲不断披撒在“塔尖”上。由于土沫和石块的滚落性质不同,土沫会在中间越堆越高聚成一个圆锥形的土堆,石块则会滚落到圆锥底部外圈,再铲走另堆。这样就可以将混杂在一起的土石逐渐分开,获得较纯的土沫和矿石。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所以至今有些瓦匠筛土、矿工采矿、玉工采玉偶尔仍有使用。“全”在卜辞中有两个用义:一是表选择义,这是由分选土石转代而来的用义;二是表示完全,“全、都”义,这是由聚土汇总转代而来的用义。
甲文“金”是个会意字,从“全”旁加“四点”构形。其中:“全”表示土石;四点表示土石中析出的金属成分,我们也可以将“全”视作筛沥过程,“金”则为结果,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影视作品中也常有这样的镜头设计,当在一片场地上挖掘出金子或其他矿石时,人们会从远处望到点点闪烁的耀眼光芒,而“全”字加“点”为“金”,或许正是先民们对这种强烈的视觉体验的捕捉与记录。
由于“金”出自土石,故而“全”与“金”相通,特别在金文和币文中,“金”作偏旁或单用往往又写作“全”。在周代写法中,“金”字有加两点的、三点的、四点的,但其主体部分都是从“全”,直到先秦简书之后,“金”字才稳定在只加两点的字形上。
我们还可以从中做出这样的推断:甲文“金”字是按照“土生金”的观念构造的,进而推测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在商代便已开始孕育了。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一种思想学说,一般用于哲学、医学和命理术数等领域。“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中:“五”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性元素;“行”,表示运行变化。“五行”说认为,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类元素相生相克运化而成。所谓相生,指相互促进生成的性质。具体是:木生火,钻木可以生火;火生土,焚物生成灰土;土生金,土石可以炼出金属;金生水,掘金先见水,熔金似水;水生木,水使树木生长。所谓相克,指相互抑制减损的性质。具体是: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木克土,树木吸收营养,树壮则土贫;土克水,土筑坝可以挡水;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
“五行”概念在春秋时期已颇为流行,至战国时已成为一种完整的学说,至汉代则广泛用来分析推论自然与社会的万事万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说”的出现反映了先秦哲人对世界起源和统一性的哲学探索,而其孕育积累的过程应该是从殷商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了。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甲文“金”的构意中有所把握,在下面“融”的构意中还会进一步体会到。
再来看“融”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融”字的:“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在这个解释中,“炊气”指做饭产生的烟火蒸汽;“从鬲”指以“鬲”字为形旁;“蟲省声”指将“蟲”省略为“虫”作声旁。许慎的解释是就小篆字形而言,释义为引申义,不是字源义。
从文字溯源来看,甲文中就有“融”字(见图2第一行)。甲文“融”有二形,其中甲文①形从土,从蟲亦声(兼表声)。土,表土块。蟲,表昆虫。整体构意表示冻土融化蛰虫破土而出,实指意义表示春天冻土融化。甲文②形上部为两个“土”,“二土”横连本表土丘,在此转代可表土中矿石;下部从皿,本表器皿,在此引申表冶炼坩埚。皿中有二虫,在此譬喻昆虫一样蠕动的液体。整体构意表经过冶炼矿石中熔化出了像虫一样蠕动的金属液体,实指意义表示矿石熔化。由此可以看出,甲文②形的“融”字也是按照“土生金”的观念构造的。
周代的文字大多铸在金属铜器上,所以称为金文。金文“融”字从商朝的甲文①形继承而来(见图2第一行),上部仍是以“蟲”为声旁,下部的形旁则由土块形变成了“⊥”形上加一点,这是金文“土”的写法(见图2第四行)。
《汗简》是宋人郭忠恕所作的一部字书,该书虽然出自宋代,但所辑录的字形大多为战国时期的古文。《汗简》中的“融”字是从甲文②形继承而来(见图2第二行),皿中的二虫变成了上右结构分布的三虫,左下角则把“皿”旁换成了双手抱持的“鬲”旁。“鬲”,本指一种大腹空足的煮锅,在此也可引申指冶炼用的坩埚。所以,《汗简》“融”的整体构意表示坩埚中有像虫一样蠕动的金属液,实指意义仍表示矿石熔解。
玺文(印章文)“融”从汗简字形简化而来,其中,“鬲”旁省掉了表示抱持倾倒的双手,“蟲”旁省略为“虫”,整个字形就变成了从鬲、从虫兼声的“融”字(见图2第二行)。
周代以后,甲金文中“从土从蟲”的“融”字淘汰,其冻土融化义一并用“从鬲从虫”的“融”字表示。这种字形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被小篆定为标准字形,也是今天“融”字的直接来源。
甲文①形的“融”在商代卜辞中,一是表化解义,二是表温暖义,这都是从冻土融化义而来的引申义。例如《卜辞》中有这样的语句:“融乎,王其晦?”乎,推断或请求性语气助词,相当于“吧”。晦,晦气,不吉利的事。卜辞大意是:化解了吧,大王的晦气!“融”代表明媚的春光,可以驱散阴冷的寒冬,温暖人的身心。卜辞用倒装句突出“融”字,是祈望用温暖的春光驱散萦绕在商王身边或心中的阴冷晦气。
由于有两个字源,所以后世“融”的用义有从冻土融化义衍生的,也有从矿石熔化义衍生的。譬如:由金属冶炼火光明亮转代表示明亮义;由多种金属液体熔合转代表示融合义;由金属溶液破阻疏流譬喻表示融通义;由冻土融化万物复苏转代表示欢悦义;由春光明媚气候温润转代表示温润义等。
祝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灶神,南方之神、夏天之神、南海之神。传说中的祝融身份虽然很多,但考其根源都是从火神衍生而来。那么,祝融又是凭什么成为火神的呢?这里主要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关于“炎帝祝融”的传说。炎帝有一个名叫容光的玄孙,在黄帝手下负责掌管火种。由于发明了用燧石取火,于是被尊为火神,封号称为“祝融”。祝,表示祭天请神降临之人,也即通神之人。“融”引申可表焚柴用火。“祝融”意即用火通神之人。后来,“祝融”演化成了对掌管火事官员的尊称。“炎帝祝融”的基础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可以想见,“炎帝祝融”的传说应该是从《山海经》的描述演化而来。
另一种是关于“颛顼祝融”的传说,其原型在《世本》《国语》中均有提及,而在司马迁笔下则有了完整的故事。《史记·楚世家》是这样记述的:“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来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颛顼,又称高阳氏,楚王祖先。帝喾,又称高辛氏,商王祖先。据传二人都是上古帝王,时期不同但都是黄帝裔孙。“火正”是春秋时代掌管火事官员的官职,祝融是对这个官职的尊称。楚国国君的祖先吴回做过“火正”,后被封在楚地,所以楚人尊“祝融”为祖先。
那么,“颛顼祝融”为何被尊为火神呢?从唐人张说在《蒲津桥赞》中“飞廉煽炭,祝融理炉”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因为他发明了带烟道的炉灶,在把“火”安全引入室内的同时,还扩大了“火”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炉灶在百姓生活中地位重要,所以古文字对它也多有反映。譬如囧、明、盟三字中都有炉灶的形象。囧(见图3第一行),甲金文都是火口中有火苗构形,实际是灶台炉口的象形,转代可以表明亮义。盟,在甲金文中都是“囧”在“皿”中的构形(见图3第二行),整体构意表示在鼎中焚柴,实指意义表示祭天盟誓。古人祭天焚柴相当于后世焚香,祭天盟誓是古代诸侯结盟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因此,“盟”引申可表示“结盟”和“盟誓”义。文字学家邹晓丽认为,“囧”字其实是“祝融”的合音字。若果真如此,那么“颛顼祝融”发明炉灶的传说便又多了一份来自“囧”字构意的证明。
附带言之,中国古代大江南北,多有火神庙,供奉火德真君的神像,以求生意兴隆和一方平安,火德真君就是管火的神道,相当于民间俗称的火神爷。不过一般老百姓可不敢在家供奉火神爷,因为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最怕见火,民间还是供灶王爷、财神爷的居多,对火神爷则敬而远之。不过民间社会供奉火神的行当也不少,首先当属擀炮仗、捻鞭炮的手艺行当,因古代炮仗的用途广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买卖开张、上梁入宅乃至和尚道士开堂作法都要用,红事用喜炮、白事用素炮。另外还有烧窑的、打铁的、卖炭的、酿酒的等等,凡是借火吃饭、赖火穿衣的都属火字门,需求火神爷保佑。各地火神庙的规模、陈设以及风俗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 (本文图表 张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从概念上说,金融一般是指通过金融机构的各种业务表现出来的、与货币流通和信用有关的活动,包括货币的发行、流通和回笼,钱款的存入和提取,汇兑往来,贷款的借还以及贴现市场和证券市场的活动等。
从字面上说,“金融”是个复合词,其中“金”指金钱货币;“融”指流转融通,合起来,有金钱流转货币融通的意思。
先看“金”字。在商周时代,“金”的概念既包括“黄金”也包括“黄铜”。但由于黄金只是少量用于错金装饰,往往用“错”即可兼表,因而实际中“金”的概念主要指“铜”。到了春秋晚期,由于黄金的使用变得广泛起来,于是才又造“铜”字作了区分。金文“铜”(见图1第四行),形旁为“金”,声旁为“同”,整体构意表示“与金相同”,实指意义则是表示“铜”。在商周时代,铜器的用料一般是青铜,青铜在当时称为“吉金”,“吉金”是一种铜合金,里面除了铜之外还掺有一定比例的铅和锡。可以说,正是吉金的使用,才造就了中国古代灿烂的青铜文明。
在商代记录占卜内容的卜辞中,“金”字并未直接出现,而是在“炼”字中作为偏旁出现的。“炼”是冶炼金属的意思,在商代它的写法与现代不同。甲骨文(以下简称“甲文”)“炼”字采取的是“金在火上”构形(见图1第二行前),整体构意表示冶炼金属,在卜辞中的用义也表示冶炼金属。
“唯炼,令从璞周。”是一条卜辞。其中:唯,表示连动谓语前置引导词,作用是把应该放在句后的连续动词提到句首作形式主语,正常语序应该是“令从璞周炼”。令,命令。璞,本表采矿,引申可表含玉矿石。周,甲文字形象“田”中有四点(见图1第二行中),整体构意表示铸造用的范型,四点表示气孔。由于与“田”字容易相混,金文又加“口”字旁予以明示。口,在甲金文中一般不表人嘴,而是表器具,加在“周”字中表示冶炼用的坩埚,这种构字方式与“眉”相同,叫作关联象形。“周”引申可表冶炼。璞周,字面意思是采矿和冶炼,实际表示商代负责采矿和冶炼的官名。商代的官名都比较直观,譬如负责养狗驯犬的官名就叫“犬侯”。综合起来,“唯炼,令从璞周”的意思是:(上天)命令(王)跟随璞周进行冶炼。看来商王不仅要管理政务,而且要跟随“璞周”这样的官员深入基层磨炼技能,学习冶炼和器物铸造。
冶炼自然是冶炼金属,因此甲文“炼”字上部的偏旁就是“金”字。甲文“金”字从“全”旁有“四点”构形(见图1第一行),那么“全”字又是什么构意呢?“全”,甲文(见图1第三行)①形从二“△”相叠构形,象土堆形。甲文②形从“△”在“⊥”上构形,后世演变为“仝”和“全”两字。△,后世写作“亼”,在古文字中表聚集义,⊥,后世写作“土”,表土石。所以,“仝”和“全”都表示堆聚土石构意,实指意义表示披沥土石。
披沥土石是一种不用筛子分选土石(矿石)的简单方法。其做法是:先用较大的土块或石块码成一个小塔尖形,然后将需要分选的土石一锨一铲不断披撒在“塔尖”上。由于土沫和石块的滚落性质不同,土沫会在中间越堆越高聚成一个圆锥形的土堆,石块则会滚落到圆锥底部外圈,再铲走另堆。这样就可以将混杂在一起的土石逐渐分开,获得较纯的土沫和矿石。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所以至今有些瓦匠筛土、矿工采矿、玉工采玉偶尔仍有使用。“全”在卜辞中有两个用义:一是表选择义,这是由分选土石转代而来的用义;二是表示完全,“全、都”义,这是由聚土汇总转代而来的用义。
甲文“金”是个会意字,从“全”旁加“四点”构形。其中:“全”表示土石;四点表示土石中析出的金属成分,我们也可以将“全”视作筛沥过程,“金”则为结果,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影视作品中也常有这样的镜头设计,当在一片场地上挖掘出金子或其他矿石时,人们会从远处望到点点闪烁的耀眼光芒,而“全”字加“点”为“金”,或许正是先民们对这种强烈的视觉体验的捕捉与记录。
由于“金”出自土石,故而“全”与“金”相通,特别在金文和币文中,“金”作偏旁或单用往往又写作“全”。在周代写法中,“金”字有加两点的、三点的、四点的,但其主体部分都是从“全”,直到先秦简书之后,“金”字才稳定在只加两点的字形上。
我们还可以从中做出这样的推断:甲文“金”字是按照“土生金”的观念构造的,进而推测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在商代便已开始孕育了。
“五行说”是中国古代先民创造的一种思想学说,一般用于哲学、医学和命理术数等领域。“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中:“五”代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性元素;“行”,表示运行变化。“五行”说认为,天下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类元素相生相克运化而成。所谓相生,指相互促进生成的性质。具体是:木生火,钻木可以生火;火生土,焚物生成灰土;土生金,土石可以炼出金属;金生水,掘金先见水,熔金似水;水生木,水使树木生长。所谓相克,指相互抑制减损的性质。具体是:金克木,金属工具可以伐木;木克土,树木吸收营养,树壮则土贫;土克水,土筑坝可以挡水;水克火,水能灭火;火克金,火可以熔化金属。
“五行”概念在春秋时期已颇为流行,至战国时已成为一种完整的学说,至汉代则广泛用来分析推论自然与社会的万事万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行说”的出现反映了先秦哲人对世界起源和统一性的哲学探索,而其孕育积累的过程应该是从殷商甚至更早的时代就开始了。这一点我们不仅可以从甲文“金”的构意中有所把握,在下面“融”的构意中还会进一步体会到。
再来看“融”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融”字的:“融,炊气上出也,从鬲,蟲省声。”在这个解释中,“炊气”指做饭产生的烟火蒸汽;“从鬲”指以“鬲”字为形旁;“蟲省声”指将“蟲”省略为“虫”作声旁。许慎的解释是就小篆字形而言,释义为引申义,不是字源义。
从文字溯源来看,甲文中就有“融”字(见图2第一行)。甲文“融”有二形,其中甲文①形从土,从蟲亦声(兼表声)。土,表土块。蟲,表昆虫。整体构意表示冻土融化蛰虫破土而出,实指意义表示春天冻土融化。甲文②形上部为两个“土”,“二土”横连本表土丘,在此转代可表土中矿石;下部从皿,本表器皿,在此引申表冶炼坩埚。皿中有二虫,在此譬喻昆虫一样蠕动的液体。整体构意表经过冶炼矿石中熔化出了像虫一样蠕动的金属液体,实指意义表示矿石熔化。由此可以看出,甲文②形的“融”字也是按照“土生金”的观念构造的。
周代的文字大多铸在金属铜器上,所以称为金文。金文“融”字从商朝的甲文①形继承而来(见图2第一行),上部仍是以“蟲”为声旁,下部的形旁则由土块形变成了“⊥”形上加一点,这是金文“土”的写法(见图2第四行)。
《汗简》是宋人郭忠恕所作的一部字书,该书虽然出自宋代,但所辑录的字形大多为战国时期的古文。《汗简》中的“融”字是从甲文②形继承而来(见图2第二行),皿中的二虫变成了上右结构分布的三虫,左下角则把“皿”旁换成了双手抱持的“鬲”旁。“鬲”,本指一种大腹空足的煮锅,在此也可引申指冶炼用的坩埚。所以,《汗简》“融”的整体构意表示坩埚中有像虫一样蠕动的金属液,实指意义仍表示矿石熔解。
玺文(印章文)“融”从汗简字形简化而来,其中,“鬲”旁省掉了表示抱持倾倒的双手,“蟲”旁省略为“虫”,整个字形就变成了从鬲、从虫兼声的“融”字(见图2第二行)。
周代以后,甲金文中“从土从蟲”的“融”字淘汰,其冻土融化义一并用“从鬲从虫”的“融”字表示。这种字形在秦始皇统一文字时被小篆定为标准字形,也是今天“融”字的直接来源。
甲文①形的“融”在商代卜辞中,一是表化解义,二是表温暖义,这都是从冻土融化义而来的引申义。例如《卜辞》中有这样的语句:“融乎,王其晦?”乎,推断或请求性语气助词,相当于“吧”。晦,晦气,不吉利的事。卜辞大意是:化解了吧,大王的晦气!“融”代表明媚的春光,可以驱散阴冷的寒冬,温暖人的身心。卜辞用倒装句突出“融”字,是祈望用温暖的春光驱散萦绕在商王身边或心中的阴冷晦气。
由于有两个字源,所以后世“融”的用义有从冻土融化义衍生的,也有从矿石熔化义衍生的。譬如:由金属冶炼火光明亮转代表示明亮义;由多种金属液体熔合转代表示融合义;由金属溶液破阻疏流譬喻表示融通义;由冻土融化万物复苏转代表示欢悦义;由春光明媚气候温润转代表示温润义等。
祝融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灶神,南方之神、夏天之神、南海之神。传说中的祝融身份虽然很多,但考其根源都是从火神衍生而来。那么,祝融又是凭什么成为火神的呢?这里主要有两种传说。
一种是关于“炎帝祝融”的传说。炎帝有一个名叫容光的玄孙,在黄帝手下负责掌管火种。由于发明了用燧石取火,于是被尊为火神,封号称为“祝融”。祝,表示祭天请神降临之人,也即通神之人。“融”引申可表焚柴用火。“祝融”意即用火通神之人。后来,“祝融”演化成了对掌管火事官员的尊称。“炎帝祝融”的基础原型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可以想见,“炎帝祝融”的传说应该是从《山海经》的描述演化而来。
另一种是关于“颛顼祝融”的传说,其原型在《世本》《国语》中均有提及,而在司马迁笔下则有了完整的故事。《史记·楚世家》是这样记述的:“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来帝喾)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颛顼,又称高阳氏,楚王祖先。帝喾,又称高辛氏,商王祖先。据传二人都是上古帝王,时期不同但都是黄帝裔孙。“火正”是春秋时代掌管火事官员的官职,祝融是对这个官职的尊称。楚国国君的祖先吴回做过“火正”,后被封在楚地,所以楚人尊“祝融”为祖先。
那么,“颛顼祝融”为何被尊为火神呢?从唐人张说在《蒲津桥赞》中“飞廉煽炭,祝融理炉”的描述来看,应该是因为他发明了带烟道的炉灶,在把“火”安全引入室内的同时,还扩大了“火”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由于炉灶在百姓生活中地位重要,所以古文字对它也多有反映。譬如囧、明、盟三字中都有炉灶的形象。囧(见图3第一行),甲金文都是火口中有火苗构形,实际是灶台炉口的象形,转代可以表明亮义。盟,在甲金文中都是“囧”在“皿”中的构形(见图3第二行),整体构意表示在鼎中焚柴,实指意义表示祭天盟誓。古人祭天焚柴相当于后世焚香,祭天盟誓是古代诸侯结盟中的一项重要仪式。因此,“盟”引申可表示“结盟”和“盟誓”义。文字学家邹晓丽认为,“囧”字其实是“祝融”的合音字。若果真如此,那么“颛顼祝融”发明炉灶的传说便又多了一份来自“囧”字构意的证明。
附带言之,中国古代大江南北,多有火神庙,供奉火德真君的神像,以求生意兴隆和一方平安,火德真君就是管火的神道,相当于民间俗称的火神爷。不过一般老百姓可不敢在家供奉火神爷,因为古代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最怕见火,民间还是供灶王爷、财神爷的居多,对火神爷则敬而远之。不过民间社会供奉火神的行当也不少,首先当属擀炮仗、捻鞭炮的手艺行当,因古代炮仗的用途广泛,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买卖开张、上梁入宅乃至和尚道士开堂作法都要用,红事用喜炮、白事用素炮。另外还有烧窑的、打铁的、卖炭的、酿酒的等等,凡是借火吃饭、赖火穿衣的都属火字门,需求火神爷保佑。各地火神庙的规模、陈设以及风俗都不尽相同,体现了各地不同的文化特色。 (本文图表 张乐)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1101084565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