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水资源工作成效和经验,国家相关部门近日组织了“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访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旨在推动依法管水、科学治水、节约用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和可持续,广泛宣传国情、水情,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将全程参与此次活动,赴辽宁、广东、宁夏三省进行实地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一组来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一线报道。
前不久,本报记者随同“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访组来到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辽宁鞍山。
随处可见的“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横幅,难免让记者在脑子里划上一个“?”――但凡倚重钢铁的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性缺水这个老命题。那么,鞍山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辽宁省鞍山市水利局局长崔明钢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鞍山水资源总量为28.64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82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7%,城市用水量的90%从外地调入,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鞍山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鞍山市水资源不足的瓶颈,尤其是解决市民用水难题,从1990年开始,鞍山市开展了“引汤入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水库引水),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于1990年5月开工建设,铺设输配水管线月竣工投产。工程是从汤河水库铺设引汤入鞍输配水管线供给鞍山,引兰河水(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兰河)入汤河补充汤河水库水源。二期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铺设输配水管线月竣工投产。工程是将细河水(辽宁省本溪县境内太子河支流――细河)引入兰河,进入汤河水库,由“引汤入鞍”输配水管线供给鞍山。
据统计,两期工程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12775万立方米。
对此,崔明钢对记者说,“引汤入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是鞍山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解决了鞍山市民“闹水荒”问题,而且市民喝上了放心水、优质水。
记者在鞍山市高新区“引汤入鞍”工程科大净水厂现场看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隆隆水声,分隔在一块块正方形净水池里青蓝色浑浊带有杂质的水,被层层过滤、沉淀、净化处理,用先进的设备实时监测水质。
鞍山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张刚和记者说,水厂的水源来自辽阳水库,水质良好。如果水源水达到相关水质标准,经净水厂处理后,绝对能确保居民饮用水达标。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2005年,鞍山市陆续制定了《鞍山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鞍山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法规,从法规和制度上规范用水。2006年10月,鞍山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当地不断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钢铁是耗水大户,资料显示,每炼1吨钢要耗水6~8吨。鞍钢用水量占鞍山工业用水总量的2/3。如果新增500万吨钢,鞍钢每年要多耗3000~4000万吨水。这对水资源不足的鞍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鞍山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树立了以鞍钢为重点的一批企业节水典型用水户,推广节水先进经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此举牵住了鞍山市节水的“牛鼻子”。
鞍钢以各项工序用水作为管理核心,推行“一水多用”和“串级利用”、“循环利用”,将原直流供水,直流排放改为“增加水处理设施,小系统循环利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把新建成的500万吨钢材精品基地打造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记者来到新3号炼铁高炉主泵站,这里空气清新,污环水处理池散发出白色的蒸汽。环水车间里,几个员工在微机前观测生产运作情况。车间里十分整洁,这里是给水厂最大的泵站。冷却环节是鞍钢最大的用水环节之一,3号高炉的热风炉都采用软化水闭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量。
给水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和记者说,“小区域循环”是这次改造的重点。新3号高炉采用这一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明显减少了水耗。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鞍钢的吨钢耗新水已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的标准。
据介绍,新3号炼铁高炉是国家批准的用容积3200立方米大高炉,替代历史上4座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的工程建设项目。小高炉生产用水全部为直流用水,即直用直排,水耗高。新建高炉用水主要有3个水系统:新水用于高炉炉体设施冷却实施闭路循环使用;环水用于高炉渣INBA处理工艺用水,工艺零排放;污环水用于高炉煤气除尘,经配套的水处理处理后自循环。3个水系统均有独立的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使用。正常生产状态下,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轻松实现高炉系统不外排废水,吨铁耗新水0.5立方米。
在“2150轧钢生产线”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150轧钢生产线个水系统:加热炉需要的新水,轧机循环用水,轧制过程钢板表面冲洗铁磷所用污环水系统。3个用水系统建立独立的水处理设施与生产线个水处理系统独立稳定运行,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外排废水。
鞍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鞍钢利用世行贷款,兴建了日解决能力22万吨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并斥资对原有的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性改造,废水净化处理后代替河水直供齐大山选矿厂,完成了生产、生活用水分供,实现了节水与治污两大目标并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鞍山工业通过替代水源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节水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逐步适应了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第三产业通过更新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方式,建立节水管理和节水鼓励等机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鞍山市政府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鞍山市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61.6立方米,下降了56%;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7%下降到15%,下降了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50%提高到92%,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3.7%提高到96%,提高了32.3个百分点;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由53%提高到90%以上,小城镇由32%提高到50%以上;地下水超采区达到采补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包括辽宁在内的全国各地,今后还要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节约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安全供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厂管理,防止输水设备污染,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三是依法管水,理顺水管体制,放活水管机制,强化水政执法,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水的统一管理。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2005年,鞍山市陆续制定了《鞍山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鞍山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法规,从法规和制度上规范用水。2006年10月,鞍山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当地不断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钢铁是耗水大户,资料显示,每炼1吨钢要耗水6~8吨。鞍钢用水量占鞍山工业用水总量的2/3。如果新增500万吨钢,鞍钢每年要多耗3000~4000万吨水。这对水资源不足的鞍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鞍山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树立了以鞍钢为重点的一批企业节水典型用水户,推广节水先进经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此举牵住了鞍山市节水的“牛鼻子”。
鞍钢以各项工序用水作为管理核心,推行“一水多用”和“串级利用”、“循环利用”,将原直流供水,直流排放改为“增加水处理设施,小系统循环利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把新建成的500万吨钢材精品基地打造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记者来到新3号炼铁高炉主泵站,这里空气清新,污环水处理池散发出白色的蒸汽。环水车间里,几个员工在微机前观测生产运作情况。车间里十分整洁,这里是给水厂最大的泵站。冷却环节是鞍钢最大的用水环节之一,3号高炉的热风炉都采用软化水闭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量。
给水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和记者说,“小区域循环”是这次改造的重点。新3号高炉采用这一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明显减少了水耗。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鞍钢的吨钢耗新水已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的标准。
据介绍,新3号炼铁高炉是国家批准的用容积3200立方米大高炉,替代历史上4座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的工程建设项目。小高炉生产用水全部为直流用水,即直用直排,水耗高。新建高炉用水主要有3个水系统:新水用于高炉炉体设施冷却实施闭路循环使用;环水用于高炉渣INBA处理工艺用水,工艺零排放;污环水用于高炉煤气除尘,经配套的水处理处理后自循环。3个水系统均有独立的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使用。正常生产状态下,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轻松实现高炉系统不外排废水,吨铁耗新水0.5立方米。
在“2150轧钢生产线”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150轧钢生产线个水系统:加热炉需要的新水,轧机循环用水,轧制过程钢板表面冲洗铁磷所用污环水系统。3个用水系统建立独立的水处理设施与生产线个水处理系统独立稳定运行,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外排废水。
鞍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鞍钢利用世行贷款,兴建了日解决能力22万吨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并斥资对原有的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性改造,废水净化处理后代替河水直供齐大山选矿厂,完成了生产、生活用水分供,实现了节水与治污两大目标并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鞍山工业通过替代水源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节水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逐步适应了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第三产业通过更新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方式,建立节水管理和节水鼓励等机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鞍山市政府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鞍山市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61.6立方米,下降了56%;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7%下降到15%,下降了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50%提高到92%,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3.7%提高到96%,提高了32.3个百分点;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由53%提高到90%以上,小城镇由32%提高到50%以上;地下水超采区达到采补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包括辽宁在内的全国各地,今后还要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节约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安全供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厂管理,防止输水设备污染,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三是依法管水,理顺水管体制,放活水管机制,强化水政执法,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水的统一管理。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水资源工作成效和经验,国家相关部门近日组织了“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访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旨在推动依法管水、科学治水、节约用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和可持续,广泛宣传国情、水情,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将全程参与此次活动,赴辽宁、广东、宁夏三省进行实地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一组来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一线报道。
前不久,本报记者随同“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访组来到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辽宁鞍山。
随处可见的“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横幅,难免让记者在脑子里划上一个“?”――但凡倚重钢铁的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性缺水这个老命题。那么,鞍山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辽宁省鞍山市水利局局长崔明钢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鞍山水资源总量为28.64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82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7%,城市用水量的90%从外地调入,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鞍山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鞍山市水资源不足的瓶颈,尤其是解决市民用水难题,从1990年开始,鞍山市开展了“引汤入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水库引水),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于1990年5月开工建设,铺设输配水管线月竣工投产。工程是从汤河水库铺设引汤入鞍输配水管线供给鞍山,引兰河水(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兰河)入汤河补充汤河水库水源。二期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铺设输配水管线月竣工投产。工程是将细河水(辽宁省本溪县境内太子河支流――细河)引入兰河,进入汤河水库,由“引汤入鞍”输配水管线供给鞍山。
据统计,两期工程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12775万立方米。
对此,崔明钢对记者说,“引汤入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是鞍山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解决了鞍山市民“闹水荒”问题,而且市民喝上了放心水、优质水。
记者在鞍山市高新区“引汤入鞍”工程科大净水厂现场看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隆隆水声,分隔在一块块正方形净水池里青蓝色浑浊带有杂质的水,被层层过滤、沉淀、净化处理,用先进的设备实时监测水质。
鞍山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张刚和记者说,水厂的水源来自辽阳水库,水质良好。如果水源水达到相关水质标准,经净水厂处理后,绝对能确保居民饮用水达标。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2005年,鞍山市陆续制定了《鞍山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鞍山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法规,从法规和制度上规范用水。2006年10月,鞍山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当地不断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钢铁是耗水大户,资料显示,每炼1吨钢要耗水6~8吨。鞍钢用水量占鞍山工业用水总量的2/3。如果新增500万吨钢,鞍钢每年要多耗3000~4000万吨水。这对水资源不足的鞍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鞍山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树立了以鞍钢为重点的一批企业节水典型用水户,推广节水先进经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此举牵住了鞍山市节水的“牛鼻子”。
鞍钢以各项工序用水作为管理核心,推行“一水多用”和“串级利用”、“循环利用”,将原直流供水,直流排放改为“增加水处理设施,小系统循环利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把新建成的500万吨钢材精品基地打造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记者来到新3号炼铁高炉主泵站,这里空气清新,污环水处理池散发出白色的蒸汽。环水车间里,几个员工在微机前观测生产运作情况。车间里十分整洁,这里是给水厂最大的泵站。冷却环节是鞍钢最大的用水环节之一,3号高炉的热风炉都采用软化水闭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量。
给水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和记者说,“小区域循环”是这次改造的重点。新3号高炉采用这一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明显减少了水耗。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鞍钢的吨钢耗新水已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的标准。
据介绍,新3号炼铁高炉是国家批准的用容积3200立方米大高炉,替代历史上4座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的工程建设项目。小高炉生产用水全部为直流用水,即直用直排,水耗高。新建高炉用水主要有3个水系统:新水用于高炉炉体设施冷却实施闭路循环使用;环水用于高炉渣INBA处理工艺用水,工艺零排放;污环水用于高炉煤气除尘,经配套的水处理处理后自循环。3个水系统均有独立的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使用。正常生产状态下,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轻松实现高炉系统不外排废水,吨铁耗新水0.5立方米。
在“2150轧钢生产线”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150轧钢生产线个水系统:加热炉需要的新水,轧机循环用水,轧制过程钢板表面冲洗铁磷所用污环水系统。3个用水系统建立独立的水处理设施与生产线个水处理系统独立稳定运行,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外排废水。
鞍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鞍钢利用世行贷款,兴建了日解决能力22万吨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并斥资对原有的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性改造,废水净化处理后代替河水直供齐大山选矿厂,完成了生产、生活用水分供,实现了节水与治污两大目标并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鞍山工业通过替代水源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节水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逐步适应了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第三产业通过更新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方式,建立节水管理和节水鼓励等机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鞍山市政府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鞍山市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61.6立方米,下降了56%;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7%下降到15%,下降了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50%提高到92%,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3.7%提高到96%,提高了32.3个百分点;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由53%提高到90%以上,小城镇由32%提高到50%以上;地下水超采区达到采补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包括辽宁在内的全国各地,今后还要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节约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安全供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厂管理,防止输水设备污染,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三是依法管水,理顺水管体制,放活水管机制,强化水政执法,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水的统一管理。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2005年,鞍山市陆续制定了《鞍山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鞍山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法规,从法规和制度上规范用水。2006年10月,鞍山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当地不断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钢铁是耗水大户,资料显示,每炼1吨钢要耗水6~8吨。鞍钢用水量占鞍山工业用水总量的2/3。如果新增500万吨钢,鞍钢每年要多耗3000~4000万吨水。这对水资源不足的鞍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鞍山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树立了以鞍钢为重点的一批企业节水典型用水户,推广节水先进经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此举牵住了鞍山市节水的“牛鼻子”。
鞍钢以各项工序用水作为管理核心,推行“一水多用”和“串级利用”、“循环利用”,将原直流供水,直流排放改为“增加水处理设施,小系统循环利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把新建成的500万吨钢材精品基地打造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记者来到新3号炼铁高炉主泵站,这里空气清新,污环水处理池散发出白色的蒸汽。环水车间里,几个员工在微机前观测生产运作情况。车间里十分整洁,这里是给水厂最大的泵站。冷却环节是鞍钢最大的用水环节之一,3号高炉的热风炉都采用软化水闭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量。
给水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和记者说,“小区域循环”是这次改造的重点。新3号高炉采用这一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明显减少了水耗。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鞍钢的吨钢耗新水已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的标准。
据介绍,新3号炼铁高炉是国家批准的用容积3200立方米大高炉,替代历史上4座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的工程建设项目。小高炉生产用水全部为直流用水,即直用直排,水耗高。新建高炉用水主要有3个水系统:新水用于高炉炉体设施冷却实施闭路循环使用;环水用于高炉渣INBA处理工艺用水,工艺零排放;污环水用于高炉煤气除尘,经配套的水处理处理后自循环。3个水系统均有独立的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使用。正常生产状态下,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轻松实现高炉系统不外排废水,吨铁耗新水0.5立方米。
在“2150轧钢生产线”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150轧钢生产线个水系统:加热炉需要的新水,轧机循环用水,轧制过程钢板表面冲洗铁磷所用污环水系统。3个用水系统建立独立的水处理设施与生产线个水处理系统独立稳定运行,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外排废水。
鞍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鞍钢利用世行贷款,兴建了日解决能力22万吨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并斥资对原有的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性改造,废水净化处理后代替河水直供齐大山选矿厂,完成了生产、生活用水分供,实现了节水与治污两大目标并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鞍山工业通过替代水源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节水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逐步适应了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第三产业通过更新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方式,建立节水管理和节水鼓励等机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鞍山市政府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鞍山市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61.6立方米,下降了56%;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7%下降到15%,下降了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50%提高到92%,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3.7%提高到96%,提高了32.3个百分点;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由53%提高到90%以上,小城镇由32%提高到50%以上;地下水超采区达到采补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包括辽宁在内的全国各地,今后还要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节约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安全供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厂管理,防止输水设备污染,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三是依法管水,理顺水管体制,放活水管机制,强化水政执法,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水的统一管理。
编者按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法》颁布实施10周年,为深入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精神,总结交流近年来水资源工作成效和经验,国家相关部门近日组织了“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访活动。
此次采访活动旨在推动依法管水、科学治水、节约用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相适应和可持续,广泛宣传国情、水情,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
本报记者将全程参与此次活动,赴辽宁、广东、宁夏三省进行实地采访。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一组来自中华环保世纪行的一线报道。
前不久,本报记者随同“中华环保世纪行――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采访组来到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辽宁鞍山。
随处可见的“努力建设节水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横幅,难免让记者在脑子里划上一个“?”――但凡倚重钢铁的城市,都会面临资源性缺水这个老命题。那么,鞍山是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的?
辽宁省鞍山市水利局局长崔明钢在接受记者正常采访时说,鞍山水资源总量为28.64亿立方米,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825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7%,城市用水量的90%从外地调入,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鞍山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从根本上破解鞍山市水资源不足的瓶颈,尤其是解决市民用水难题,从1990年开始,鞍山市开展了“引汤入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水库引水),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于1990年5月开工建设,铺设输配水管线月竣工投产。工程是从汤河水库铺设引汤入鞍输配水管线供给鞍山,引兰河水(辽宁省本溪市本溪满族自治县的兰河)入汤河补充汤河水库水源。二期工程于2004年10月开工建设,铺设输配水管线月竣工投产。工程是将细河水(辽宁省本溪县境内太子河支流――细河)引入兰河,进入汤河水库,由“引汤入鞍”输配水管线供给鞍山。
据统计,两期工程总投资6.5亿元人民币,日供水能力35万立方米,年供水能力12775万立方米。
对此,崔明钢对记者说,“引汤入鞍”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是鞍山建国以来最大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不仅解决了鞍山市民“闹水荒”问题,而且市民喝上了放心水、优质水。
记者在鞍山市高新区“引汤入鞍”工程科大净水厂现场看到,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和隆隆水声,分隔在一块块正方形净水池里青蓝色浑浊带有杂质的水,被层层过滤、沉淀、净化处理,用先进的设备实时监测水质。
鞍山市公用事业局局长张刚和记者说,水厂的水源来自辽阳水库,水质良好。如果水源水达到相关水质标准,经净水厂处理后,绝对能确保居民饮用水达标。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2005年,鞍山市陆续制定了《鞍山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鞍山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法规,从法规和制度上规范用水。2006年10月,鞍山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当地不断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钢铁是耗水大户,资料显示,每炼1吨钢要耗水6~8吨。鞍钢用水量占鞍山工业用水总量的2/3。如果新增500万吨钢,鞍钢每年要多耗3000~4000万吨水。这对水资源不足的鞍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鞍山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树立了以鞍钢为重点的一批企业节水典型用水户,推广节水先进经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此举牵住了鞍山市节水的“牛鼻子”。
鞍钢以各项工序用水作为管理核心,推行“一水多用”和“串级利用”、“循环利用”,将原直流供水,直流排放改为“增加水处理设施,小系统循环利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把新建成的500万吨钢材精品基地打造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记者来到新3号炼铁高炉主泵站,这里空气清新,污环水处理池散发出白色的蒸汽。环水车间里,几个员工在微机前观测生产运作情况。车间里十分整洁,这里是给水厂最大的泵站。冷却环节是鞍钢最大的用水环节之一,3号高炉的热风炉都采用软化水闭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量。
给水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和记者说,“小区域循环”是这次改造的重点。新3号高炉采用这一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明显减少了水耗。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鞍钢的吨钢耗新水已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的标准。
据介绍,新3号炼铁高炉是国家批准的用容积3200立方米大高炉,替代历史上4座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的工程建设项目。小高炉生产用水全部为直流用水,即直用直排,水耗高。新建高炉用水主要有3个水系统:新水用于高炉炉体设施冷却实施闭路循环使用;环水用于高炉渣INBA处理工艺用水,工艺零排放;污环水用于高炉煤气除尘,经配套的水处理处理后自循环。3个水系统均有独立的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使用。正常生产状态下,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轻松实现高炉系统不外排废水,吨铁耗新水0.5立方米。
在“2150轧钢生产线”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150轧钢生产线个水系统:加热炉需要的新水,轧机循环用水,轧制过程钢板表面冲洗铁磷所用污环水系统。3个用水系统建立独立的水处理设施与生产线个水处理系统独立稳定运行,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外排废水。
鞍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鞍钢利用世行贷款,兴建了日解决能力22万吨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并斥资对原有的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性改造,废水净化处理后代替河水直供齐大山选矿厂,完成了生产、生活用水分供,实现了节水与治污两大目标并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鞍山工业通过替代水源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节水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逐步适应了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第三产业通过更新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方式,建立节水管理和节水鼓励等机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鞍山市政府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鞍山市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61.6立方米,下降了56%;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7%下降到15%,下降了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50%提高到92%,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3.7%提高到96%,提高了32.3个百分点;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由53%提高到90%以上,小城镇由32%提高到50%以上;地下水超采区达到采补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包括辽宁在内的全国各地,今后还要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节约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安全供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厂管理,防止输水设备污染,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三是依法管水,理顺水管体制,放活水管机制,强化水政执法,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水的统一管理。
为了保护水资源、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用水,2005年,鞍山市陆续制定了《鞍山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鞍山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节水政策法规,从法规和制度上规范用水。2006年10月,鞍山市被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后,当地不断采取比较有效措施稳步推进。
众所周知,钢铁是耗水大户,资料显示,每炼1吨钢要耗水6~8吨。鞍钢用水量占鞍山工业用水总量的2/3。如果新增500万吨钢,鞍钢每年要多耗3000~4000万吨水。这对水资源不足的鞍山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鞍山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千方百计想办法,树立了以鞍钢为重点的一批企业节水典型用水户,推广节水先进经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此举牵住了鞍山市节水的“牛鼻子”。
鞍钢以各项工序用水作为管理核心,推行“一水多用”和“串级利用”、“循环利用”,将原直流供水,直流排放改为“增加水处理设施,小系统循环利用”。依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依照循环经济的理念,鞍钢把新建成的500万吨钢材精品基地打造成了一个新型生态环保型企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
记者来到新3号炼铁高炉主泵站,这里空气清新,污环水处理池散发出白色的蒸汽。环水车间里,几个员工在微机前观测生产运作情况。车间里十分整洁,这里是给水厂最大的泵站。冷却环节是鞍钢最大的用水环节之一,3号高炉的热风炉都采用软化水闭路循环,大幅度的降低了新水的消耗量。
给水厂生产技术部负责人和记者说,“小区域循环”是这次改造的重点。新3号高炉采用这一方法,充分的利用了水资源,明显减少了水耗。新区吨钢耗新水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鞍钢的吨钢耗新水已提前达到国家钢铁产业政策提出的标准。
据介绍,新3号炼铁高炉是国家批准的用容积3200立方米大高炉,替代历史上4座容积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的工程建设项目。小高炉生产用水全部为直流用水,即直用直排,水耗高。新建高炉用水主要有3个水系统:新水用于高炉炉体设施冷却实施闭路循环使用;环水用于高炉渣INBA处理工艺用水,工艺零排放;污环水用于高炉煤气除尘,经配套的水处理处理后自循环。3个水系统均有独立的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循环使用。正常生产状态下,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能轻松实现高炉系统不外排废水,吨铁耗新水0.5立方米。
在“2150轧钢生产线”现场,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2150轧钢生产线个水系统:加热炉需要的新水,轧机循环用水,轧制过程钢板表面冲洗铁磷所用污环水系统。3个用水系统建立独立的水处理设施与生产线个水处理系统独立稳定运行,正常生产状态下不外排废水。
鞍山市水利局有关人员向记者介绍说,鞍钢利用世行贷款,兴建了日解决能力22万吨的西大沟工业污水处理厂,并斥资对原有的北大沟污水处理厂进行完善性改造,废水净化处理后代替河水直供齐大山选矿厂,完成了生产、生活用水分供,实现了节水与治污两大目标并举。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目前,鞍山工业通过替代水源建设,淘汰落后的生产的基本工艺,节水力度逐渐加大;农业通过不断调整种植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逐步适应了区域实际降雨和来水条件;第三产业通过更新节水器具,改变用水方式,建立节水管理和节水鼓励等机制,减少了水资源浪费,水资源承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保障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鞍山市政府有关部门给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十一五”期间,鞍山市万元GDP用水量由137立方米下降到61.6立方米,下降了56%;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由27%下降到15%,下降了12个百分点;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47提高到0.51,提高了4个百分点;城区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由50%提高到92%,提高了42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由63.7%提高到96%,提高了32.3个百分点;生活用水节水器具普及率,城区由53%提高到90%以上,小城镇由32%提高到50%以上;地下水超采区达到采补平衡。实现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张文台充分肯定了辽宁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他强调,包括辽宁在内的全国各地,今后还要要加强三方面工作:一是节约用水,通过工程措施,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中水回用率,全面实施节水型社会建设。二是安全供水,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水厂管理,防止输水设备污染,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供水安全。三是依法管水,理顺水管体制,放活水管机制,强化水政执法,完善配套政策,实现水的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