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任。
在库区网箱养殖被全面取缔、捕捞被禁止后,从2022年起,该市“洗脚上岸”渔民探寻陆基循环鱼桶养殖新模式,不仅把鱼儿从水库搬进工厂,还给鱼儿“瘦身减肥”。
据监测数据,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有106项达到Ⅰ类。
“把手伸进水里,能看清手指,说明水质好。水好,鱼的品质才会好,也更受欢迎。”走进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二组的奔富智慧渔业基地,8000平方米车间内,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分两列一字排开。
基地负责人许文化抓起一把鱼饲料,撒入一个池中,成群鱼儿抢食翻腾出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一桶有鲈鱼8000尾,长到一两斤卖,能卖20万元。”
上世纪60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只是农村副业,尚无人从事水产养殖;到80年代,一些失地移民,开始“靠水吃水”,摸索在库区水面网箱养殖。
今年56岁的许文化,曾是丹江口库区的养殖大户之一。起初,他在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一处库汊,围网养殖翘嘴鲌、花白鲢、草鱼等。到2013年,他又发展大水面网箱养鱼,高峰时有300多亩库汊、27个网箱,仅一年投放饵料要花30万元,“大家都这样养,那时没想到环保,只想鱼养肥点,多卖点钱。”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许文化和其他1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
2017年,许文化决定试水“岸上养鱼”。许文化流转30余户农民140亩土地,成立丹江口市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离库边7公里的均县镇寨河村,从上游庙坪村水库引水,试验陆地流水池养鱼。
“最开始还是担心,毕竟陆地养鱼和库里养鱼不一样。”许文化没想到,流水池养的翘嘴鲌肉质鲜美,可媲美野生鱼。而且便于管理,密度大、效益高。
2022年2月,许文化又进军“陆基鱼桶”养鱼,投资1200万元,建成鱼桶59个,养殖市场价值高的银鳕鱼、太阳鱼、鳜鱼等。所有鱼桶全部自动投喂、温控、增氧。
“陆基智慧鱼桶养鱼占地少、产量高、效益也高,较传统养鱼每斤减少相关成本0.5元以上。”许文化介绍,首批鱼今年4月即可售卖,预计产量50万斤,收入800万到1000万元。
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介绍,截至目前,该市陆基养殖市场主体达28家,已建成1048个陆基循环鱼桶,饲养翘嘴鲌、鳜鱼、鲈鱼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1000万斤。
走进位于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的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养鱼温棚内,40个排列整齐的陆基圆桶鱼池映入眼帘,池中鱼儿不时翻起阵阵水花。
“这一桶水是100立方,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产量是5亩传统水塘的产量。”辰达公司技术负责人张军锋介绍。
今年46岁的张军锋,是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网箱养鱼者。早在1997年,张军锋在武汉搞特种养殖,边打工边学技术,同时也积累了资金。2002年,张军锋回到丹江口均县镇关门岩村,发展网箱养鱼,高峰时达40多口网箱、面积1500多平米。
2017年,张军锋和许文化一样退到岸上,承包鱼塘养鱼。随后,按有关政策,丹江口水库最高水位线米以下区域不能从事养殖,张军锋的鱼塘关闭。
2021年10月,张军锋和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何文刚合伙,辗转来到蒿坪镇卢嘴村,流转土地160亩,引入该村黄莺水库的优质水源,发展“陆基鱼桶”养鱼。
“新模式养鱼,设备智能化程度高,而且占地少、产量高。”张军锋介绍,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一期建设40个陆基圆桶,单个圆桶产量可达1万斤,主要养殖翘嘴鲌、鳜鱼、鲈鱼等,以及苗种培育、驯化等。
张军锋介绍,水库是开放性水体,养殖有很多风险不可控。2008年一次大洪水,一条沟里的几十家网箱被冲毁,张军锋也损失大几十万。相对水库养鱼,陆基鱼桶养鱼虽然前期投资大,但抗风险能力强、更稳定。
以鳜鱼为例,每个圆桶池可放1万尾,养到3两重即可出售,按50元每斤算,除掉成本,一桶鱼利润达15万元。再加上在保温大棚内,一年最少可以出两茬鱼。
张军锋说,工厂2022年8月投放的25万尾鳜鱼、鲈鱼等鱼苗,今年3月份即可出售,保守收入600万元。
“生态环保效益突出。”张军锋介绍,鱼池中的水首先经微滤机物理过滤,将大部分鱼粪、杂质等分离出去;接着水流进入生物分解池,利用消化细菌和反消化细菌,分解掉水中的鱼尿及少量鱼粪;最后,水流经紫外线杀菌后,流回到鱼池接着使用。分离出来的鱼粪,集中排入生态净化池,用于养殖花白鲢和种植水生蔬菜等。
“生态环保是硬杠杠,首先要达标。”许文化坦言,基地每个鱼桶配套水产养殖水循环再生利用系统,实现自动过滤、杀菌、微循环、增氧等多项功能。同时,因鱼桶内的水循环利用,仅有少量尾废水,通过微滤机处理后,再经统一管道排入化粪池沉淀,然后排入尾水处理池二次处理,最后放入养花白鲢的水塘,进行生态净化。
除了鱼粪便及尾废水净化处理,“洗脚上岸”的渔民还思考起节能低碳的事儿。起初,奔富智慧渔业基地每个鱼桶都配有1.8千瓦的小型增氧机,一个月电费近3万元。
“增氧机多,耗电大、噪声大,而且分散,不便管理。”许文化介绍,去年七八月份,有两个鱼桶的增氧机、继电器坏了,因为没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理,损失20多万元。许文化下定决心进行技术升级,每月电费节约6000元。
许文化计划今年再建直径15米的智慧鱼桶20个,并在工厂顶棚装上太阳能发电板。
“投入是有些大,但算环保、经济总账,长期肯定划算。”许文化信心十足,顶棚装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节能省电,还能给车间保温,促进鱼生长,以前两年出三茬鱼,将来实现一年出两茬。
许文化说,“陆基鱼桶”养鱼有一定技术门槛,大规模发展的话,投入也比较大。目前正摸索经验,给农户建小规模的养殖桶做示范,“带动乡亲一起养鱼致富。”
“桃花流水鳜鱼肥”“鳊鱼肥美菜薹香”。鱼,常以肥为味美。在丹江口市石鼓镇九龙桥村,却出现一个新型养殖模式:给鱼“减肥瘦身”。
走进位于九龙桥村的丹江口市裕水鲜水产品有限公司生态瘦身鱼养殖基地,306个直径5米的陆基镀锌钢板塑膜圆桶循环鱼池,一个挨着一个铺开,甚是壮观。
“这些鱼正在做‘瘦身运动’。”花鲢鱼池里,随着充进水中的氧气流带动,鱼也随着水花不停游动。石鼓镇镇长熊欣介绍,放在鱼池中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仅靠水里的微生物生态喂养45天,实现自然“瘦身”30%左右。
养鱼一般都是喂肥喂大,为何要给鱼“减肥瘦身”?“‘瘦身’后的鱼肉结实、爽滑、无泥腥味。”熊欣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是从附近白石河水库引入。“瘦身”鱼池底部构造也和普通鱼池不一样,呈漏斗形,底部壁面又呈不同角度的坡面,通过氧气流带动池水,迫使鱼不停歇地游动。“好水加上运动,可消除鱼体内脂肪,味道鲜美、回甘。”
市场上,“瘦身鱼”价格翻倍。以花鲢为例,收购成品鱼每斤6元到10元,“瘦身”后每斤要卖到20元。
丹江口蒿坪镇寺沟村设施养鱼基地16个循环池,年产鱼15万公斤左右,全部供给北京餐饮客户。
“饮丹江水,吃丹江鱼”,在北京已是一张名片。目前,裕水鲜水产品公司以北京市场为中心,多家餐饮客户等着要货。
全部投产后,基地可年产生态“瘦身”鱼超过250万公斤,出售的收益超5000万元。同时,裕水鲜水产品公司与丹江口市下游专业养殖户、合作社合作,以“公司+养殖户+合作社”经营模式,按市场价统一回收成品鱼。
在基地附近,一座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车间正在建设,设有质量检验中心、分割修整、分级筛选、自动化包装、急冻储藏等现代化生产车间,将制作剁椒鱼头、鱼片、鱼糕、鱼丸等深加工食品。投产后,将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战略合作单位、联合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直播/晚宴等系列冠名单位等,火热招商中,欢迎优秀企业合作
支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
产业化。这是一场牛蛙全产业链大阅兵,汇集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消费等产业链条的企业,充分体现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标准化。这是一场关于牛蛙绿色养殖标准化大讨论,产、学、研、政、媒齐聚一堂,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牛蛙养殖生态化改革,引领牛蛙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品牌化。这是一场牛蛙市场品牌大营销。牛蛙成为当代人餐桌上的“新宠”,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牛蛙餐饮市场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牛蛙餐饮品牌纷纷在品牌故事与特色元素上发力,依靠品牌文化内核引发消费者的认同感。
食品化。这是一场牛蛙预制菜大汇演。牛蛙精深加工持续不断的发展。站在预制菜的风口,随着无损冻蛙等技术的迭代更新,牛蛙预制菜工艺的不断的提高,精深加工将成为牛蛙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采用“1+1+N”的活动形式,一场主论坛+1大展览(牛蛙全产业链、美食展览)+多项细分活动的形式,参会人数超1000人,参展企业超50家。
邀请政府、专家、企业等,围绕牛蛙绿色升级和高水平发展开展讨论,输出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5万跌至22.6万,丰田“大杀四方”,73%保值5.3L油耗,四驱+8AT
分析师:特斯拉入门车型应是简版Model 3/Y,革命性拆箱工艺遥遥无期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为什么劝大家考虑华为Nova12 Ultra而不是华为Pura 70?五点原因
丹江口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任。
在库区网箱养殖被全面取缔、捕捞被禁止后,从2022年起,该市“洗脚上岸”渔民探寻陆基循环鱼桶养殖新模式,不仅把鱼儿从水库搬进工厂,还给鱼儿“瘦身减肥”。
据监测数据,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有106项达到Ⅰ类。
“把手伸进水里,能看清手指,说明水质好。水好,鱼的品质才会好,也更受欢迎。”走进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二组的奔富智慧渔业基地,8000平方米车间内,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分两列一字排开。
基地负责人许文化抓起一把鱼饲料,撒入一个池中,成群鱼儿抢食翻腾出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一桶有鲈鱼8000尾,长到一两斤卖,能卖20万元。”
上世纪60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只是农村副业,尚无人从事水产养殖;到80年代,一些失地移民,开始“靠水吃水”,摸索在库区水面网箱养殖。
今年56岁的许文化,曾是丹江口库区的养殖大户之一。起初,他在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一处库汊,围网养殖翘嘴鲌、花白鲢、草鱼等。到2013年,他又发展大水面网箱养鱼,高峰时有300多亩库汊、27个网箱,仅一年投放饵料要花30万元,“大家都这样养,那时没想到环保,只想鱼养肥点,多卖点钱。”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许文化和其他1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
2017年,许文化决定试水“岸上养鱼”。许文化流转30余户农民140亩土地,成立丹江口市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离库边7公里的均县镇寨河村,从上游庙坪村水库引水,试验陆地流水池养鱼。
“最开始还是担心,毕竟陆地养鱼和库里养鱼不一样。”许文化没想到,流水池养的翘嘴鲌肉质鲜美,可媲美野生鱼。而且便于管理,密度大、效益高。
2022年2月,许文化又进军“陆基鱼桶”养鱼,投资1200万元,建成鱼桶59个,养殖市场价值高的银鳕鱼、太阳鱼、鳜鱼等。所有鱼桶全部自动投喂、温控、增氧。
“陆基智慧鱼桶养鱼占地少、产量高、效益也高,较传统养鱼每斤减少相关成本0.5元以上。”许文化介绍,首批鱼今年4月即可售卖,预计产量50万斤,收入800万到1000万元。
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介绍,截至目前,该市陆基养殖市场主体达28家,已建成1048个陆基循环鱼桶,饲养翘嘴鲌、鳜鱼、鲈鱼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1000万斤。
走进位于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的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养鱼温棚内,40个排列整齐的陆基圆桶鱼池映入眼帘,池中鱼儿不时翻起阵阵水花。
“这一桶水是100立方,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产量是5亩传统水塘的产量。”辰达公司技术负责人张军锋介绍。
今年46岁的张军锋,是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网箱养鱼者。早在1997年,张军锋在武汉搞特种养殖,边打工边学技术,同时也积累了资金。2002年,张军锋回到丹江口均县镇关门岩村,发展网箱养鱼,高峰时达40多口网箱、面积1500多平米。
2017年,张军锋和许文化一样退到岸上,承包鱼塘养鱼。随后,按有关政策,丹江口水库最高水位线米以下区域不能从事养殖,张军锋的鱼塘关闭。
2021年10月,张军锋和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何文刚合伙,辗转来到蒿坪镇卢嘴村,流转土地160亩,引入该村黄莺水库的优质水源,发展“陆基鱼桶”养鱼。
“新模式养鱼,设备智能化程度高,而且占地少、产量高。”张军锋介绍,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一期建设40个陆基圆桶,单个圆桶产量可达1万斤,主要养殖翘嘴鲌、鳜鱼、鲈鱼等,以及苗种培育、驯化等。
张军锋介绍,水库是开放性水体,养殖有很多风险不可控。2008年一次大洪水,一条沟里的几十家网箱被冲毁,张军锋也损失大几十万。相对水库养鱼,陆基鱼桶养鱼虽然前期投资大,但抗风险能力强、更稳定。
以鳜鱼为例,每个圆桶池可放1万尾,养到3两重即可出售,按50元每斤算,除掉成本,一桶鱼利润达15万元。再加上在保温大棚内,一年最少可以出两茬鱼。
张军锋说,工厂2022年8月投放的25万尾鳜鱼、鲈鱼等鱼苗,今年3月份即可出售,保守收入600万元。
“生态环保效益突出。”张军锋介绍,鱼池中的水首先经微滤机物理过滤,将大部分鱼粪、杂质等分离出去;接着水流进入生物分解池,利用消化细菌和反消化细菌,分解掉水中的鱼尿及少量鱼粪;最后,水流经紫外线杀菌后,流回到鱼池接着使用。分离出来的鱼粪,集中排入生态净化池,用于养殖花白鲢和种植水生蔬菜等。
“生态环保是硬杠杠,首先要达标。”许文化坦言,基地每个鱼桶配套水产养殖水循环再生利用系统,实现自动过滤、杀菌、微循环、增氧等多项功能。同时,因鱼桶内的水循环利用,仅有少量尾废水,通过微滤机处理后,再经统一管道排入化粪池沉淀,然后排入尾水处理池二次处理,最后放入养花白鲢的水塘,进行生态净化。
除了鱼粪便及尾废水净化处理,“洗脚上岸”的渔民还思考起节能低碳的事儿。起初,奔富智慧渔业基地每个鱼桶都配有1.8千瓦的小型增氧机,一个月电费近3万元。
“增氧机多,耗电大、噪声大,而且分散,不便管理。”许文化介绍,去年七八月份,有两个鱼桶的增氧机、继电器坏了,因为没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理,损失20多万元。许文化下定决心进行技术升级,每月电费节约6000元。
许文化计划今年再建直径15米的智慧鱼桶20个,并在工厂顶棚装上太阳能发电板。
“投入是有些大,但算环保、经济总账,长期肯定划算。”许文化信心十足,顶棚装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节能省电,还能给车间保温,促进鱼生长,以前两年出三茬鱼,将来实现一年出两茬。
许文化说,“陆基鱼桶”养鱼有一定技术门槛,大规模发展的话,投入也比较大。目前正摸索经验,给农户建小规模的养殖桶做示范,“带动乡亲一起养鱼致富。”
“桃花流水鳜鱼肥”“鳊鱼肥美菜薹香”。鱼,常以肥为味美。在丹江口市石鼓镇九龙桥村,却出现一个新型养殖模式:给鱼“减肥瘦身”。
走进位于九龙桥村的丹江口市裕水鲜水产品有限公司生态瘦身鱼养殖基地,306个直径5米的陆基镀锌钢板塑膜圆桶循环鱼池,一个挨着一个铺开,甚是壮观。
“这些鱼正在做‘瘦身运动’。”花鲢鱼池里,随着充进水中的氧气流带动,鱼也随着水花不停游动。石鼓镇镇长熊欣介绍,放在鱼池中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仅靠水里的微生物生态喂养45天,实现自然“瘦身”30%左右。
养鱼一般都是喂肥喂大,为何要给鱼“减肥瘦身”?“‘瘦身’后的鱼肉结实、爽滑、无泥腥味。”熊欣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是从附近白石河水库引入。“瘦身”鱼池底部构造也和普通鱼池不一样,呈漏斗形,底部壁面又呈不同角度的坡面,通过氧气流带动池水,迫使鱼不停歇地游动。“好水加上运动,可消除鱼体内脂肪,味道鲜美、回甘。”
市场上,“瘦身鱼”价格翻倍。以花鲢为例,收购成品鱼每斤6元到10元,“瘦身”后每斤要卖到20元。
丹江口蒿坪镇寺沟村设施养鱼基地16个循环池,年产鱼15万公斤左右,全部供给北京餐饮客户。
“饮丹江水,吃丹江鱼”,在北京已是一张名片。目前,裕水鲜水产品公司以北京市场为中心,多家餐饮客户等着要货。
全部投产后,基地可年产生态“瘦身”鱼超过250万公斤,出售的收益超5000万元。同时,裕水鲜水产品公司与丹江口市下游专业养殖户、合作社合作,以“公司+养殖户+合作社”经营模式,按市场价统一回收成品鱼。
在基地附近,一座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车间正在建设,设有质量检验中心、分割修整、分级筛选、自动化包装、急冻储藏等现代化生产车间,将制作剁椒鱼头、鱼片、鱼糕、鱼丸等深加工食品。投产后,将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战略合作单位、联合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直播/晚宴等系列冠名单位等,火热招商中,欢迎优秀企业合作
支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
产业化。这是一场牛蛙全产业链大阅兵,汇集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消费等产业链条的企业,充分体现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标准化。这是一场关于牛蛙绿色养殖标准化大讨论,产、学、研、政、媒齐聚一堂,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牛蛙养殖生态化改革,引领牛蛙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品牌化。这是一场牛蛙市场品牌大营销。牛蛙成为当代人餐桌上的“新宠”,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牛蛙餐饮市场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牛蛙餐饮品牌纷纷在品牌故事与特色元素上发力,依靠品牌文化内核引发消费者的认同感。
食品化。这是一场牛蛙预制菜大汇演。牛蛙精深加工持续不断的发展。站在预制菜的风口,随着无损冻蛙等技术的迭代更新,牛蛙预制菜工艺的不断的提高,精深加工将成为牛蛙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采用“1+1+N”的活动形式,一场主论坛+1大展览(牛蛙全产业链、美食展览)+多项细分活动的形式,参会人数超1000人,参展企业超50家。
邀请政府、专家、企业等,围绕牛蛙绿色升级和高水平发展开展讨论,输出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5万跌至22.6万,丰田“大杀四方”,73%保值5.3L油耗,四驱+8AT
分析师:特斯拉入门车型应是简版Model 3/Y,革命性拆箱工艺遥遥无期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为什么劝大家考虑华为Nova12 Ultra而不是华为Pura 70?五点原因
丹江口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承担着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的重任。
在库区网箱养殖被全面取缔、捕捞被禁止后,从2022年起,该市“洗脚上岸”渔民探寻陆基循环鱼桶养殖新模式,不仅把鱼儿从水库搬进工厂,还给鱼儿“瘦身减肥”。
据监测数据,丹江口水库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水质,109项指标有106项达到Ⅰ类。
“把手伸进水里,能看清手指,说明水质好。水好,鱼的品质才会好,也更受欢迎。”走进位于丹江口市均县镇寨河村二组的奔富智慧渔业基地,8000平方米车间内,59个直径8米、高2米的智慧鱼桶分两列一字排开。
基地负责人许文化抓起一把鱼饲料,撒入一个池中,成群鱼儿抢食翻腾出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一桶有鲈鱼8000尾,长到一两斤卖,能卖20万元。”
上世纪60年代,丹江口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只是农村副业,尚无人从事水产养殖;到80年代,一些失地移民,开始“靠水吃水”,摸索在库区水面网箱养殖。
今年56岁的许文化,曾是丹江口库区的养殖大户之一。起初,他在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一处库汊,围网养殖翘嘴鲌、花白鲢、草鱼等。到2013年,他又发展大水面网箱养鱼,高峰时有300多亩库汊、27个网箱,仅一年投放饵料要花30万元,“大家都这样养,那时没想到环保,只想鱼养肥点,多卖点钱。”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许文化和其他1万多名渔民“洗脚上岸”。
2017年,许文化决定试水“岸上养鱼”。许文化流转30余户农民140亩土地,成立丹江口市奔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在离库边7公里的均县镇寨河村,从上游庙坪村水库引水,试验陆地流水池养鱼。
“最开始还是担心,毕竟陆地养鱼和库里养鱼不一样。”许文化没想到,流水池养的翘嘴鲌肉质鲜美,可媲美野生鱼。而且便于管理,密度大、效益高。
2022年2月,许文化又进军“陆基鱼桶”养鱼,投资1200万元,建成鱼桶59个,养殖市场价值高的银鳕鱼、太阳鱼、鳜鱼等。所有鱼桶全部自动投喂、温控、增氧。
“陆基智慧鱼桶养鱼占地少、产量高、效益也高,较传统养鱼每斤减少相关成本0.5元以上。”许文化介绍,首批鱼今年4月即可售卖,预计产量50万斤,收入800万到1000万元。
丹江口市水产服务中心副主任熊罡介绍,截至目前,该市陆基养殖市场主体达28家,已建成1048个陆基循环鱼桶,饲养翘嘴鲌、鳜鱼、鲈鱼等名优特产鱼,年产鱼1000万斤。
走进位于丹江口市蒿坪镇卢嘴村的辰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厂化养鱼温棚内,40个排列整齐的陆基圆桶鱼池映入眼帘,池中鱼儿不时翻起阵阵水花。
“这一桶水是100立方,占地面积50平方米,产量是5亩传统水塘的产量。”辰达公司技术负责人张军锋介绍。
今年46岁的张军锋,是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网箱养鱼者。早在1997年,张军锋在武汉搞特种养殖,边打工边学技术,同时也积累了资金。2002年,张军锋回到丹江口均县镇关门岩村,发展网箱养鱼,高峰时达40多口网箱、面积1500多平米。
2017年,张军锋和许文化一样退到岸上,承包鱼塘养鱼。随后,按有关政策,丹江口水库最高水位线米以下区域不能从事养殖,张军锋的鱼塘关闭。
2021年10月,张军锋和武汉理工大学毕业的何文刚合伙,辗转来到蒿坪镇卢嘴村,流转土地160亩,引入该村黄莺水库的优质水源,发展“陆基鱼桶”养鱼。
“新模式养鱼,设备智能化程度高,而且占地少、产量高。”张军锋介绍,项目投资1000多万元,一期建设40个陆基圆桶,单个圆桶产量可达1万斤,主要养殖翘嘴鲌、鳜鱼、鲈鱼等,以及苗种培育、驯化等。
张军锋介绍,水库是开放性水体,养殖有很多风险不可控。2008年一次大洪水,一条沟里的几十家网箱被冲毁,张军锋也损失大几十万。相对水库养鱼,陆基鱼桶养鱼虽然前期投资大,但抗风险能力强、更稳定。
以鳜鱼为例,每个圆桶池可放1万尾,养到3两重即可出售,按50元每斤算,除掉成本,一桶鱼利润达15万元。再加上在保温大棚内,一年最少可以出两茬鱼。
张军锋说,工厂2022年8月投放的25万尾鳜鱼、鲈鱼等鱼苗,今年3月份即可出售,保守收入600万元。
“生态环保效益突出。”张军锋介绍,鱼池中的水首先经微滤机物理过滤,将大部分鱼粪、杂质等分离出去;接着水流进入生物分解池,利用消化细菌和反消化细菌,分解掉水中的鱼尿及少量鱼粪;最后,水流经紫外线杀菌后,流回到鱼池接着使用。分离出来的鱼粪,集中排入生态净化池,用于养殖花白鲢和种植水生蔬菜等。
“生态环保是硬杠杠,首先要达标。”许文化坦言,基地每个鱼桶配套水产养殖水循环再生利用系统,实现自动过滤、杀菌、微循环、增氧等多项功能。同时,因鱼桶内的水循环利用,仅有少量尾废水,通过微滤机处理后,再经统一管道排入化粪池沉淀,然后排入尾水处理池二次处理,最后放入养花白鲢的水塘,进行生态净化。
除了鱼粪便及尾废水净化处理,“洗脚上岸”的渔民还思考起节能低碳的事儿。起初,奔富智慧渔业基地每个鱼桶都配有1.8千瓦的小型增氧机,一个月电费近3万元。
“增氧机多,耗电大、噪声大,而且分散,不便管理。”许文化介绍,去年七八月份,有两个鱼桶的增氧机、继电器坏了,因为没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处理,损失20多万元。许文化下定决心进行技术升级,每月电费节约6000元。
许文化计划今年再建直径15米的智慧鱼桶20个,并在工厂顶棚装上太阳能发电板。
“投入是有些大,但算环保、经济总账,长期肯定划算。”许文化信心十足,顶棚装太阳能发电板不仅节能省电,还能给车间保温,促进鱼生长,以前两年出三茬鱼,将来实现一年出两茬。
许文化说,“陆基鱼桶”养鱼有一定技术门槛,大规模发展的话,投入也比较大。目前正摸索经验,给农户建小规模的养殖桶做示范,“带动乡亲一起养鱼致富。”
“桃花流水鳜鱼肥”“鳊鱼肥美菜薹香”。鱼,常以肥为味美。在丹江口市石鼓镇九龙桥村,却出现一个新型养殖模式:给鱼“减肥瘦身”。
走进位于九龙桥村的丹江口市裕水鲜水产品有限公司生态瘦身鱼养殖基地,306个直径5米的陆基镀锌钢板塑膜圆桶循环鱼池,一个挨着一个铺开,甚是壮观。
“这些鱼正在做‘瘦身运动’。”花鲢鱼池里,随着充进水中的氧气流带动,鱼也随着水花不停游动。石鼓镇镇长熊欣介绍,放在鱼池中不投饲料、不投肥料、不投鱼药,仅靠水里的微生物生态喂养45天,实现自然“瘦身”30%左右。
养鱼一般都是喂肥喂大,为何要给鱼“减肥瘦身”?“‘瘦身’后的鱼肉结实、爽滑、无泥腥味。”熊欣介绍,养殖池内的水是从附近白石河水库引入。“瘦身”鱼池底部构造也和普通鱼池不一样,呈漏斗形,底部壁面又呈不同角度的坡面,通过氧气流带动池水,迫使鱼不停歇地游动。“好水加上运动,可消除鱼体内脂肪,味道鲜美、回甘。”
市场上,“瘦身鱼”价格翻倍。以花鲢为例,收购成品鱼每斤6元到10元,“瘦身”后每斤要卖到20元。
丹江口蒿坪镇寺沟村设施养鱼基地16个循环池,年产鱼15万公斤左右,全部供给北京餐饮客户。
“饮丹江水,吃丹江鱼”,在北京已是一张名片。目前,裕水鲜水产品公司以北京市场为中心,多家餐饮客户等着要货。
全部投产后,基地可年产生态“瘦身”鱼超过250万公斤,出售的收益超5000万元。同时,裕水鲜水产品公司与丹江口市下游专业养殖户、合作社合作,以“公司+养殖户+合作社”经营模式,按市场价统一回收成品鱼。
在基地附近,一座4000平方米的水产品深加工车间正在建设,设有质量检验中心、分割修整、分级筛选、自动化包装、急冻储藏等现代化生产车间,将制作剁椒鱼头、鱼片、鱼糕、鱼丸等深加工食品。投产后,将带动周边100余人就业。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战略合作单位、联合承办单位、协办单位、支持单位、直播/晚宴等系列冠名单位等,火热招商中,欢迎优秀企业合作
支持媒体: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华网、农民日报、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等媒体
产业化。这是一场牛蛙全产业链大阅兵,汇集种苗、饲料、动保、养殖、加工、消费等产业链条的企业,充分体现完备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标准化。这是一场关于牛蛙绿色养殖标准化大讨论,产、学、研、政、媒齐聚一堂,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再到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推动牛蛙养殖生态化改革,引领牛蛙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品牌化。这是一场牛蛙市场品牌大营销。牛蛙成为当代人餐桌上的“新宠”,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牛蛙餐饮市场吸引了众多品牌入局。牛蛙餐饮品牌纷纷在品牌故事与特色元素上发力,依靠品牌文化内核引发消费者的认同感。
食品化。这是一场牛蛙预制菜大汇演。牛蛙精深加工持续不断的发展。站在预制菜的风口,随着无损冻蛙等技术的迭代更新,牛蛙预制菜工艺的不断的提高,精深加工将成为牛蛙产业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采用“1+1+N”的活动形式,一场主论坛+1大展览(牛蛙全产业链、美食展览)+多项细分活动的形式,参会人数超1000人,参展企业超50家。
邀请政府、专家、企业等,围绕牛蛙绿色升级和高水平发展开展讨论,输出智慧与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35万跌至22.6万,丰田“大杀四方”,73%保值5.3L油耗,四驱+8AT
分析师:特斯拉入门车型应是简版Model 3/Y,革命性拆箱工艺遥遥无期
共度北京108小时 北京当代2024“凝聚”全球36座城市100余家艺术机构
为什么劝大家考虑华为Nova12 Ultra而不是华为Pura 70?五点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