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新时代黄河故事丨生态文化优秀作品——《榆林行记
发布时间:2024-07-19 |   作者: 企鹅电竞网页版网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几次榆林行,总体感觉是榆林一次比一次漂亮。今年夏天,我和一些媒体朋友参加采访采风活动又去了一次榆林。进入榆林城,满眼树木参天,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碧水如镜,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在这片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这次活动是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在这次采访采风活动中,我们走进厂矿,走进治沙基地,走进朱鹮基地,在赏心悦目的美丽长廊、灿烂花海、葱茏绿林和波光闪动的湿地之中逐绿前行,学习伟大的治沙精神,学习生态保护和湿地保护知识,感受着厂矿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果,感受着绿色与人文交织的美丽榆林的沧桑巨变和生态成效。

  走进榆溪河生态长廊,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在清澈的榆溪河畔漫步,远处波光倒影、水鸟飞翔,河边绿草茵茵、花树扶疏,岸上青砖黛瓦、楼阁成群。碧水荡漾的榆溪河,恬静优美、温婉动人,恰似一幅独具魅力的天然画卷。

  沿着岸边的青石板往里走,远远可见亭台楼阁与高楼大厦掩映在青杨翠柳之间,展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花草中”的景象。树林下覆盖着绿毯般的草坪,水鸟在河面上空任意翻飞,而最为惬意的还是露营休闲其间的市民和游客。

  谁能想到,以前的榆溪河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以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有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榆溪河流域水污染加剧。水污染如潮,浑浊的水流难以辨清,ECO受到严重破坏。为全方位推进迫在眉睫的榆溪河水环境治理工作,榆林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启动实施榆溪河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河流水质全面改善。2011年,榆溪河公园基本的建设工程全面完工;2014年,榆溪滨河公园工程建成投用;2018年,中心城区59个河道污水直排口全部完成治理;2019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3年开始申报国家4A景区。

  近年来,生态长廊在绿化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引进牡丹、重瓣芍药、树桩月季等花卉、乔木以及地被花镜植物,并对部分花卉建立相应的繁殖培育基地;移植世纪广场荷花,让老榆林人的“莲花池”记忆与乡愁开遍榆溪河畔;建设湿地岛屿,逐步扩大鸟类种群;为各类树木悬挂标示牌,以植物科普培养游人知绿爱绿的游览习惯;节假日期间,增加绿雕、举办花展,营造出欢腾喜庆的节日氛围,以园林造景,为城市增添了浓烈明艳的色彩。历经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污水河变为今日榆溪河生态长廊的背后,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坚定行动,更是无数榆林人民用汗水、泪水和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

  据介绍,多年来,榆林市分期对榆溪河进行了生态治理和保护,榆溪河生态长廊城区规划段内总长约17公里,北接红石峡景区,南至三岔湾与旧过境线相交处。其中,生态长廊一期工程榆溪滨河公园,规划总占地面积96.68万平方米 ,长度4.8公里,是集榆林历史背景和文化、民风民俗、绿色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央滨河公园,更是榆林市的闪亮城市名片和秀美风光打卡处。

  榆溪河生态长廊的建设,改善提升了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四纵四横,三园多点”的景观格局,充分完善榆林市城区的绿地系统。由此,榆林市也在2019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如今的榆溪河生态长廊河水如镜,静谧而清澈,集历史背景和文化、民风民俗、生态保护、运动休闲于一体,已然成为榆林人民心中一块明亮璀璨的绿宝石。

  我们心情愉悦地漫步着,只见两个孩童拿着小网在河边捕鱼时,却是一只小鸟抢占了风头,小鸟利剑般扎入水中,再跃起时已经叼起一条小鱼。

  这片绿油油的稻田位处无定河畔的横山响水镇驼燕沟村,是有名的无定河响水湿地。在漫长时间里河流的冲击下,留下如同绿色长带匍匐伸展的湿地,有一种天生且广袤的沃野之感。这片湿地是真正属于自然原生态的沃野,也是万物生长的沃野。

  沃野上,“和美横山﹑稻蟹飘香”八个大字非常惹眼。这是园艺爱好者在稻田内按一点定向法定位图案,用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的水稻秧苗为画笔,以大地为画布,在稻田里书写出“和美横山﹑稻蟹飘香”八个大字,描绘出鱼儿争游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图案,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万亩稻田里,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的彩色水稻点缀的图案引人入胜,鱼儿﹑泥鳅等巨幅稻田画折射出新时代、新农村生态美的浓烈气息。如今,驼燕沟村已建成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养殖于一体的示范园。除了引进青田鱼、中华鳖、匙吻鲟等品种外,示范园今年还成功繁育泥鳅苗120万尾。

  像驼燕沟村生态示范园一样,吴家沟村也有一个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园。无定河与芦河在此交汇,秦长城与明长城在此重叠交叉,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在这里分界,吴家沟村以其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及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依托的“无定河边塞文化旅游度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日益壮大,群众收入逐步的提升。吴家沟村在种植2300多亩传统水稻的基础上,试种了10多亩新品种,积极开展稻田养蟹,同时依托水资源优势修建莲花池,在里面养鱼,再养上马、牛等其他动物,以此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多措并举,持续不断的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我们来到吴家沟村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园,放眼望去,波光云影交映,水天一色,一片苍茫。无定河边水草丰茂,让人脑海中总会浮现《诗经·蒹葭》中描绘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诗里说的是深秋,而现在是炎炎夏日,但蒹葭苍苍的意境是一样的。

  上午的地面,湿润润的。穿过苇丛东行,一眼望不到头的湿地把视野拉远,能够正常的看到鸟雀扑扇、振翅飞起,在空中盘旋一两圈后降落,疾走几步,稳稳地站在水边。鸟以稀少为贵,半蹼鹬﹑三趾鹬﹑褐马鸡、大鸨、遗鸥、黑鹳等,这些珍稀的鸟类是无定河湿地的贵客,却也是常客。有人说,无定河流域最近发现过一只在秦岭出没的豹猫。

  站在古老的波罗堡上眺望无定河湿地,只见无定河蜿蜒而过,一望无垠的稻田碧海翻绿波,古堡与现代生态农业相映成趣。作为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无定河,河边历史遗迹遍布。无定河畔的波罗古堡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踞大漠边关,神奇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塞上古堡。“波罗”为佛经梵语,意译渡(接引)到彼岸。1946年10月13日,胡景铎将军在这里举行了震惊全国的波罗起义,又称横山起义。

  如今,在这座英雄的古堡下的无定河流域,榆林人民正在书写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新辉煌。确实如此,我们在榆林林业展览馆﹑横山朱鹮基地﹑女子民兵连治沙基地﹑沿黄土石山区佳县潘家畔段生态治理项目基地和黄河文化博物馆参观,那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实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影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无不印证此事实。

  第二天下午,我们前往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水湾村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怀着深深的敬意瞻仰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进一步探索巾帼英雄建设绿洲传奇的故事,学习她们伟大的治沙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补浪河公社80%以上的土地被荒沙吞噬。1974年5月,当时在补浪河插队的知青童军听说要组建女子民兵治沙连,便赶忙到公社报名。

  时任公社书记的姚志英打量着童军,劝阻道:“大漠里种树,很苦的。城里来的女娃娃,吃得了那些苦吗?”

  看着大队女青年席永翠和村里7个姑娘都报上了名,童军急了,回去写了一封请战书,跑到公社门口大声读了起来:“广阔天地炼红心,治沙造林献青春。愿洒浑身千滴汗,誓叫荒漠变绿洲。”姚志英不松口,她就倔强地一遍遍重复。

  最终,请战书变成任命书,童军成为长城姑娘治沙连的第一任连长,与席永翠、王莲芳、杨秀珍等一同打好背包、扛起红旗,义无反顾地向大水湾挺进。

  当时的大水湾,脚下是茫茫碱滩,周围是连绵沙丘,风沙从早到晚刮个不停。尽管条件恶劣,但姑娘们以苦为乐、信心十足。没有住处,就用柳条和泥巴搭柳笆庵;没有工具,就用家里带来的架子车、独轮车和铁锹;没有粮食,就吃高粱加青稞面馍。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姑娘们的双手被磨烂,在工具上留下了血印子。

  就在姑娘们不知洒下多少汗水育出的杨树苗长到寸把高时,一天夜里,一场“老黄风”把幼苗全部埋在了近半尺深的沙里。面对惨状,姑娘们禁不住失声痛哭。

  童军把技术员请了过来,“只要把沙土清理出去,树苗还有救,但清理方式只能用手慢慢刨。”技术员说完,没等童军下令,席永翠便一把一把刨起了黄沙,其他人齐刷刷跟着刨,有的干脆把衣服脱下来,装上沙子往外背,再把树苗一棵棵扶正。

  沙子磨破了手指,枝条戳烂了手掌,但没有一个姑娘喊疼,大家连续奋战六天六夜,移走了2000多立方米黄沙,最终救活了树苗。

  为了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姑娘们决定用沙柳条建挡风墙。往返30公里沙地,翻越几十道沙梁,姑娘们每人每天要从王家峁背回沙柳条35公斤,两个多月共背回4万多公斤,插了两公里篱笆挡风墙。

  渐渐地,大漠有了点绿色。到1976年底,治沙连共推平大小沙丘10余座,新修水地200余亩,挖马槽井6个,营造沙柳、环滩林1000余亩,种树10余万株,还养了30余头猪、150余只羊。

  当时,治沙连正在为发愁。连长潘生清从广播里听到西北某风口利用风力发电的新闻,一时受到启发,便与县水利水保工作队等部门联系,并得到各方支持。

  随后经过45天苦战,一套风力抽水灌溉配套工程完工,解决了150余亩育苗地和农耕地的自流灌溉问题。

  1985年,补浪河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治沙连经常性集体活动暂时中止。有人提出把连队的财产分了,把树林砍了。潘生清这个与风沙搏斗了6个春秋都没掉过一滴泪的坚强姑娘,面对蜂拥而至要砍树的人,放声大哭,她喊道:“谁要砍树就先砍我!”

  潘生清先找公社书记,接着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大队长,目的只有一个:财产可以分,树不能砍。乡亲们被她的真情打动,最终在军地双方的帮助下成立了连队资产管理组,负责治沙连的林带、耕地、草地管护。

  为了早日锁住沙龙,治沙连成立后的10年中,姑娘们经常超强度劳动,借着月光搞夜战,有的女民兵因体力透支晕倒在劳动现场,有的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1992年,为发展壮大治沙连的治沙成果,已解体7年的连队重新组建,并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在治沙造林的前提下,兴办经济实体,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

  随着治沙理念、技术的发展,走可持续科学治沙之路成为治沙连的目标之一。连队先后派人到宁夏学习治沙新技术,选送女民兵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培训。2010年7月,连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结对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学院首批8名女大学生加入连队,拉开了连队由传统治沙向科技治沙转变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沙连深入挖掘治沙精神内涵,建成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游憩以及农、林、牧业和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带动了区域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共赢的治沙新路。

  40多年过去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铸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治沙连精神,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据统计,治沙连建连至今,累计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整个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达34.8%,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如今,毛乌素沙地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成。2019年11月,榆林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一张名片,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等省(军)级以上表彰23项。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观光休憩等于一体的示范基地,近年来累计吸引约6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治沙姑娘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长出绿树青草鲜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感动着新一代治沙女民兵和参观者。

  当我们走进中煤榆林大海则煤矿,进入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只见一面墙的屏幕,分别有采煤的实时监控视频;产量产值的数据分析;设备正常运行和排水用电等各类画面监控图。工作人员点击操作台按钮,一个监控视频切换进井下巷道操作画面,一台长臂挖掘机在明亮整洁的巷道挖掘,旋转,又侧身装车。

  “我们大海则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高效、绿色零污染、零排放的重复利用;煤矿矸石覆岩离层注浆项目为矿山矸石处置提供了新路径,能解决矸石问题、降低矿井涌水量、降低矿震等级和频率,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很明显。近年来,大海则煤矿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

  我们在井下的开采区、掘进区、运输区等一些主要产尘区都安装有智能喷雾系统。这个智能喷雾系统,是在线实时监测,当监测到有粉尘产出时,就会自动打开喷雾系统,进行降尘处理。当然在指挥中心也可进行远程手动控制,定时定点地进行防尘降霾。同时我们还建有智能风门、智能风窗以及超声波传感器,对井下的瓦斯浓度、风压、风速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根据结果给出不同方案的通风系统和应急处理。所以现在的井下也没有刺鼻的气味了。”工作人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

  随后工作人员又向我们演示自动巡检系统,只见画面上一台机器人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面又是爬坡又是跨越障碍物,平稳而灵活地快速行进着,紧接着屏幕上跳出一组组巡查数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台机器人用的是5G通信系统,它可自主导航,通过智能识别,快速采集,分析出数据,实现对仪表、设备、路况等的安全巡检。

  矿上还安装了防爆侦察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防爆侦察机器人可以说它对井下复杂的煤矿环境,都能轻松越障,将井下的图像、声像进行采集,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为救援决策提供精准数据;而消防灭火机器人不仅能旋转喷水灭火,还可与泡沫进行自由切换,适用石化、燃气等各类起火现象,在指挥中心就可进行远程实时视频操作。

  在大海则煤矿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项目现场,制浆车间的两台球磨机将破碎后的矸石和矿井水在球磨机中研磨并制浆,制成的矸石浆液通过注浆泵加压泵送至约5公里外的注浆钻孔,通过钻孔向下注入离层空间进行充填。

  据悉,煤矸石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矸石处置技术,该技术可实现百万吨级矸石处置,注浆充填后可有效减小地表沉降,降低采煤对含水层的破坏,矸石充填成本控制在60元以内,具有非常好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我们大海则煤矿始终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煤矸石等固废处置技术革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人员介绍道。大海则煤矿联合中煤天津设计公司共同研发建设百万吨级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示范项目,系统于2024年4月17日投运成功,将煤矸石全部地下处置,实现了规模2000万吨的超大型矿井矸石零排放,是陕西省首个百万吨级的煤矸石离层注浆示范项目。“大海则离层注浆项目矸石解决能力是150万吨/年。目前正在补套建设矸石调配系统,建成后可将临时排矸场库存矸石全部地下处置,实现矸石零存放,完全解决大海则煤矿矸石问题。”

  此外,大海则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也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高效、绿色零污染、零排放的重复利用。矿井水处理系统最重要的包含预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两部分。

  预处理工艺系统建设在大海则煤矿工业场地,占地4.45公顷,水处理原理主要为常规沉淀及过滤处理工艺,建设规模为2000m⊃3;/h。配套大海则煤矿及选煤厂生产及生活用水需要,在大海则煤矿工业厂区内建有300m⊃3;/h脱盐水制水车间,将预处理后的产水,再通过超滤和反渗透脱盐处理,最终产出达标水供给煤矿及选煤厂生产及非饮用生活用水。

  “预处理后的富余水量及脱盐产水的浓盐水,通过一趟DN700疏水管路,输送至中煤化工园区进行深度处理。化工园区深度水处理建设占地4.48公顷,由脱盐处理系统和蒸发结晶系统组成,其中脱盐处理规模1500m⊃3;/h,脱盐处理蒸发结晶处理规模180m⊃3;/h。”工作人员介绍道。大海则煤矿疏干水管网系统建设总投资费用12219.60万元,输水能力为2000m⊃3;/h,管路总长度61.22千米。第一段由大海则煤矿至中煤陕西榆林化工园区深度水处理站,管道长度57.72千米;经脱盐工艺处理后的产水(III类水质标准)再通过第二段3.5千米疏水管路,输送至榆林市榆阳区疏干水汇流塔内,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重复利用。

  在参观大海则煤矿之前,我们已参观了榆林城投佰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陕西榆能青青源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总体感觉是,这一些企业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策略,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站在黄河岸,眺望远方,望着日益清澈的黄河水,深为榆林乃至陕西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期许,相信随科技的不断进步,黄河流域的未来将会更加璀璨夺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返回列表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几次榆林行,总体感觉是榆林一次比一次漂亮。今年夏天,我和一些媒体朋友参加采访采风活动又去了一次榆林。进入榆林城,满眼树木参天,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碧水如镜,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在这片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这次活动是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在这次采访采风活动中,我们走进厂矿,走进治沙基地,走进朱鹮基地,在赏心悦目的美丽长廊、灿烂花海、葱茏绿林和波光闪动的湿地之中逐绿前行,学习伟大的治沙精神,学习生态保护和湿地保护知识,感受着厂矿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果,感受着绿色与人文交织的美丽榆林的沧桑巨变和生态成效。

  走进榆溪河生态长廊,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在清澈的榆溪河畔漫步,远处波光倒影、水鸟飞翔,河边绿草茵茵、花树扶疏,岸上青砖黛瓦、楼阁成群。碧水荡漾的榆溪河,恬静优美、温婉动人,恰似一幅独具魅力的天然画卷。

  沿着岸边的青石板往里走,远远可见亭台楼阁与高楼大厦掩映在青杨翠柳之间,展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花草中”的景象。树林下覆盖着绿毯般的草坪,水鸟在河面上空任意翻飞,而最为惬意的还是露营休闲其间的市民和游客。

  谁能想到,以前的榆溪河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以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有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榆溪河流域水污染加剧。水污染如潮,浑浊的水流难以辨清,ECO受到严重破坏。为全方位推进迫在眉睫的榆溪河水环境治理工作,榆林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启动实施榆溪河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河流水质全面改善。2011年,榆溪河公园基本的建设工程全面完工;2014年,榆溪滨河公园工程建成投用;2018年,中心城区59个河道污水直排口全部完成治理;2019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3年开始申报国家4A景区。

  近年来,生态长廊在绿化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引进牡丹、重瓣芍药、树桩月季等花卉、乔木以及地被花镜植物,并对部分花卉建立相应的繁殖培育基地;移植世纪广场荷花,让老榆林人的“莲花池”记忆与乡愁开遍榆溪河畔;建设湿地岛屿,逐步扩大鸟类种群;为各类树木悬挂标示牌,以植物科普培养游人知绿爱绿的游览习惯;节假日期间,增加绿雕、举办花展,营造出欢腾喜庆的节日氛围,以园林造景,为城市增添了浓烈明艳的色彩。历经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污水河变为今日榆溪河生态长廊的背后,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坚定行动,更是无数榆林人民用汗水、泪水和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

  据介绍,多年来,榆林市分期对榆溪河进行了生态治理和保护,榆溪河生态长廊城区规划段内总长约17公里,北接红石峡景区,南至三岔湾与旧过境线相交处。其中,生态长廊一期工程榆溪滨河公园,规划总占地面积96.68万平方米 ,长度4.8公里,是集榆林历史背景和文化、民风民俗、绿色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央滨河公园,更是榆林市的闪亮城市名片和秀美风光打卡处。

  榆溪河生态长廊的建设,改善提升了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四纵四横,三园多点”的景观格局,充分完善榆林市城区的绿地系统。由此,榆林市也在2019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如今的榆溪河生态长廊河水如镜,静谧而清澈,集历史背景和文化、民风民俗、生态保护、运动休闲于一体,已然成为榆林人民心中一块明亮璀璨的绿宝石。

  我们心情愉悦地漫步着,只见两个孩童拿着小网在河边捕鱼时,却是一只小鸟抢占了风头,小鸟利剑般扎入水中,再跃起时已经叼起一条小鱼。

  这片绿油油的稻田位处无定河畔的横山响水镇驼燕沟村,是有名的无定河响水湿地。在漫长时间里河流的冲击下,留下如同绿色长带匍匐伸展的湿地,有一种天生且广袤的沃野之感。这片湿地是真正属于自然原生态的沃野,也是万物生长的沃野。

  沃野上,“和美横山﹑稻蟹飘香”八个大字非常惹眼。这是园艺爱好者在稻田内按一点定向法定位图案,用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的水稻秧苗为画笔,以大地为画布,在稻田里书写出“和美横山﹑稻蟹飘香”八个大字,描绘出鱼儿争游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图案,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万亩稻田里,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的彩色水稻点缀的图案引人入胜,鱼儿﹑泥鳅等巨幅稻田画折射出新时代、新农村生态美的浓烈气息。如今,驼燕沟村已建成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养殖于一体的示范园。除了引进青田鱼、中华鳖、匙吻鲟等品种外,示范园今年还成功繁育泥鳅苗120万尾。

  像驼燕沟村生态示范园一样,吴家沟村也有一个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园。无定河与芦河在此交汇,秦长城与明长城在此重叠交叉,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在这里分界,吴家沟村以其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及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依托的“无定河边塞文化旅游度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日益壮大,群众收入逐步的提升。吴家沟村在种植2300多亩传统水稻的基础上,试种了10多亩新品种,积极开展稻田养蟹,同时依托水资源优势修建莲花池,在里面养鱼,再养上马、牛等其他动物,以此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多措并举,持续不断的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我们来到吴家沟村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园,放眼望去,波光云影交映,水天一色,一片苍茫。无定河边水草丰茂,让人脑海中总会浮现《诗经·蒹葭》中描绘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诗里说的是深秋,而现在是炎炎夏日,但蒹葭苍苍的意境是一样的。

  上午的地面,湿润润的。穿过苇丛东行,一眼望不到头的湿地把视野拉远,能够正常的看到鸟雀扑扇、振翅飞起,在空中盘旋一两圈后降落,疾走几步,稳稳地站在水边。鸟以稀少为贵,半蹼鹬﹑三趾鹬﹑褐马鸡、大鸨、遗鸥、黑鹳等,这些珍稀的鸟类是无定河湿地的贵客,却也是常客。有人说,无定河流域最近发现过一只在秦岭出没的豹猫。

  站在古老的波罗堡上眺望无定河湿地,只见无定河蜿蜒而过,一望无垠的稻田碧海翻绿波,古堡与现代生态农业相映成趣。作为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无定河,河边历史遗迹遍布。无定河畔的波罗古堡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踞大漠边关,神奇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塞上古堡。“波罗”为佛经梵语,意译渡(接引)到彼岸。1946年10月13日,胡景铎将军在这里举行了震惊全国的波罗起义,又称横山起义。

  如今,在这座英雄的古堡下的无定河流域,榆林人民正在书写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新辉煌。确实如此,我们在榆林林业展览馆﹑横山朱鹮基地﹑女子民兵连治沙基地﹑沿黄土石山区佳县潘家畔段生态治理项目基地和黄河文化博物馆参观,那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实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影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无不印证此事实。

  第二天下午,我们前往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水湾村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怀着深深的敬意瞻仰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进一步探索巾帼英雄建设绿洲传奇的故事,学习她们伟大的治沙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补浪河公社80%以上的土地被荒沙吞噬。1974年5月,当时在补浪河插队的知青童军听说要组建女子民兵治沙连,便赶忙到公社报名。

  时任公社书记的姚志英打量着童军,劝阻道:“大漠里种树,很苦的。城里来的女娃娃,吃得了那些苦吗?”

  看着大队女青年席永翠和村里7个姑娘都报上了名,童军急了,回去写了一封请战书,跑到公社门口大声读了起来:“广阔天地炼红心,治沙造林献青春。愿洒浑身千滴汗,誓叫荒漠变绿洲。”姚志英不松口,她就倔强地一遍遍重复。

  最终,请战书变成任命书,童军成为长城姑娘治沙连的第一任连长,与席永翠、王莲芳、杨秀珍等一同打好背包、扛起红旗,义无反顾地向大水湾挺进。

  当时的大水湾,脚下是茫茫碱滩,周围是连绵沙丘,风沙从早到晚刮个不停。尽管条件恶劣,但姑娘们以苦为乐、信心十足。没有住处,就用柳条和泥巴搭柳笆庵;没有工具,就用家里带来的架子车、独轮车和铁锹;没有粮食,就吃高粱加青稞面馍。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姑娘们的双手被磨烂,在工具上留下了血印子。

  就在姑娘们不知洒下多少汗水育出的杨树苗长到寸把高时,一天夜里,一场“老黄风”把幼苗全部埋在了近半尺深的沙里。面对惨状,姑娘们禁不住失声痛哭。

  童军把技术员请了过来,“只要把沙土清理出去,树苗还有救,但清理方式只能用手慢慢刨。”技术员说完,没等童军下令,席永翠便一把一把刨起了黄沙,其他人齐刷刷跟着刨,有的干脆把衣服脱下来,装上沙子往外背,再把树苗一棵棵扶正。

  沙子磨破了手指,枝条戳烂了手掌,但没有一个姑娘喊疼,大家连续奋战六天六夜,移走了2000多立方米黄沙,最终救活了树苗。

  为了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姑娘们决定用沙柳条建挡风墙。往返30公里沙地,翻越几十道沙梁,姑娘们每人每天要从王家峁背回沙柳条35公斤,两个多月共背回4万多公斤,插了两公里篱笆挡风墙。

  渐渐地,大漠有了点绿色。到1976年底,治沙连共推平大小沙丘10余座,新修水地200余亩,挖马槽井6个,营造沙柳、环滩林1000余亩,种树10余万株,还养了30余头猪、150余只羊。

  当时,治沙连正在为发愁。连长潘生清从广播里听到西北某风口利用风力发电的新闻,一时受到启发,便与县水利水保工作队等部门联系,并得到各方支持。

  随后经过45天苦战,一套风力抽水灌溉配套工程完工,解决了150余亩育苗地和农耕地的自流灌溉问题。

  1985年,补浪河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治沙连经常性集体活动暂时中止。有人提出把连队的财产分了,把树林砍了。潘生清这个与风沙搏斗了6个春秋都没掉过一滴泪的坚强姑娘,面对蜂拥而至要砍树的人,放声大哭,她喊道:“谁要砍树就先砍我!”

  潘生清先找公社书记,接着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大队长,目的只有一个:财产可以分,树不能砍。乡亲们被她的真情打动,最终在军地双方的帮助下成立了连队资产管理组,负责治沙连的林带、耕地、草地管护。

  为了早日锁住沙龙,治沙连成立后的10年中,姑娘们经常超强度劳动,借着月光搞夜战,有的女民兵因体力透支晕倒在劳动现场,有的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1992年,为发展壮大治沙连的治沙成果,已解体7年的连队重新组建,并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在治沙造林的前提下,兴办经济实体,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

  随着治沙理念、技术的发展,走可持续科学治沙之路成为治沙连的目标之一。连队先后派人到宁夏学习治沙新技术,选送女民兵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培训。2010年7月,连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结对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学院首批8名女大学生加入连队,拉开了连队由传统治沙向科技治沙转变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沙连深入挖掘治沙精神内涵,建成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游憩以及农、林、牧业和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带动了区域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共赢的治沙新路。

  40多年过去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铸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治沙连精神,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据统计,治沙连建连至今,累计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整个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达34.8%,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如今,毛乌素沙地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成。2019年11月,榆林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一张名片,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等省(军)级以上表彰23项。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观光休憩等于一体的示范基地,近年来累计吸引约6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治沙姑娘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长出绿树青草鲜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感动着新一代治沙女民兵和参观者。

  当我们走进中煤榆林大海则煤矿,进入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只见一面墙的屏幕,分别有采煤的实时监控视频;产量产值的数据分析;设备正常运行和排水用电等各类画面监控图。工作人员点击操作台按钮,一个监控视频切换进井下巷道操作画面,一台长臂挖掘机在明亮整洁的巷道挖掘,旋转,又侧身装车。

  “我们大海则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高效、绿色零污染、零排放的重复利用;煤矿矸石覆岩离层注浆项目为矿山矸石处置提供了新路径,能解决矸石问题、降低矿井涌水量、降低矿震等级和频率,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很明显。近年来,大海则煤矿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

  我们在井下的开采区、掘进区、运输区等一些主要产尘区都安装有智能喷雾系统。这个智能喷雾系统,是在线实时监测,当监测到有粉尘产出时,就会自动打开喷雾系统,进行降尘处理。当然在指挥中心也可进行远程手动控制,定时定点地进行防尘降霾。同时我们还建有智能风门、智能风窗以及超声波传感器,对井下的瓦斯浓度、风压、风速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根据结果给出不同方案的通风系统和应急处理。所以现在的井下也没有刺鼻的气味了。”工作人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

  随后工作人员又向我们演示自动巡检系统,只见画面上一台机器人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面又是爬坡又是跨越障碍物,平稳而灵活地快速行进着,紧接着屏幕上跳出一组组巡查数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台机器人用的是5G通信系统,它可自主导航,通过智能识别,快速采集,分析出数据,实现对仪表、设备、路况等的安全巡检。

  矿上还安装了防爆侦察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防爆侦察机器人可以说它对井下复杂的煤矿环境,都能轻松越障,将井下的图像、声像进行采集,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为救援决策提供精准数据;而消防灭火机器人不仅能旋转喷水灭火,还可与泡沫进行自由切换,适用石化、燃气等各类起火现象,在指挥中心就可进行远程实时视频操作。

  在大海则煤矿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项目现场,制浆车间的两台球磨机将破碎后的矸石和矿井水在球磨机中研磨并制浆,制成的矸石浆液通过注浆泵加压泵送至约5公里外的注浆钻孔,通过钻孔向下注入离层空间进行充填。

  据悉,煤矸石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矸石处置技术,该技术可实现百万吨级矸石处置,注浆充填后可有效减小地表沉降,降低采煤对含水层的破坏,矸石充填成本控制在60元以内,具有非常好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我们大海则煤矿始终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煤矸石等固废处置技术革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人员介绍道。大海则煤矿联合中煤天津设计公司共同研发建设百万吨级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示范项目,系统于2024年4月17日投运成功,将煤矸石全部地下处置,实现了规模2000万吨的超大型矿井矸石零排放,是陕西省首个百万吨级的煤矸石离层注浆示范项目。“大海则离层注浆项目矸石解决能力是150万吨/年。目前正在补套建设矸石调配系统,建成后可将临时排矸场库存矸石全部地下处置,实现矸石零存放,完全解决大海则煤矿矸石问题。”

  此外,大海则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也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高效、绿色零污染、零排放的重复利用。矿井水处理系统最重要的包含预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两部分。

  预处理工艺系统建设在大海则煤矿工业场地,占地4.45公顷,水处理原理主要为常规沉淀及过滤处理工艺,建设规模为2000m⊃3;/h。配套大海则煤矿及选煤厂生产及生活用水需要,在大海则煤矿工业厂区内建有300m⊃3;/h脱盐水制水车间,将预处理后的产水,再通过超滤和反渗透脱盐处理,最终产出达标水供给煤矿及选煤厂生产及非饮用生活用水。

  “预处理后的富余水量及脱盐产水的浓盐水,通过一趟DN700疏水管路,输送至中煤化工园区进行深度处理。化工园区深度水处理建设占地4.48公顷,由脱盐处理系统和蒸发结晶系统组成,其中脱盐处理规模1500m⊃3;/h,脱盐处理蒸发结晶处理规模180m⊃3;/h。”工作人员介绍道。大海则煤矿疏干水管网系统建设总投资费用12219.60万元,输水能力为2000m⊃3;/h,管路总长度61.22千米。第一段由大海则煤矿至中煤陕西榆林化工园区深度水处理站,管道长度57.72千米;经脱盐工艺处理后的产水(III类水质标准)再通过第二段3.5千米疏水管路,输送至榆林市榆阳区疏干水汇流塔内,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重复利用。

  在参观大海则煤矿之前,我们已参观了榆林城投佰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陕西榆能青青源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总体感觉是,这一些企业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策略,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站在黄河岸,眺望远方,望着日益清澈的黄河水,深为榆林乃至陕西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期许,相信随科技的不断进步,黄河流域的未来将会更加璀璨夺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4-07-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习指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几次榆林行,总体感觉是榆林一次比一次漂亮。今年夏天,我和一些媒体朋友参加采访采风活动又去了一次榆林。进入榆林城,满眼树木参天,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碧水如镜,一幅秀美的生态画卷在这片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这次活动是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组织的,在这次采访采风活动中,我们走进厂矿,走进治沙基地,走进朱鹮基地,在赏心悦目的美丽长廊、灿烂花海、葱茏绿林和波光闪动的湿地之中逐绿前行,学习伟大的治沙精神,学习生态保护和湿地保护知识,感受着厂矿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成果,感受着绿色与人文交织的美丽榆林的沧桑巨变和生态成效。

  走进榆溪河生态长廊,踏着青石板铺就的小径,在清澈的榆溪河畔漫步,远处波光倒影、水鸟飞翔,河边绿草茵茵、花树扶疏,岸上青砖黛瓦、楼阁成群。碧水荡漾的榆溪河,恬静优美、温婉动人,恰似一幅独具魅力的天然画卷。

  沿着岸边的青石板往里走,远远可见亭台楼阁与高楼大厦掩映在青杨翠柳之间,展现出一幅“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花草中”的景象。树林下覆盖着绿毯般的草坪,水鸟在河面上空任意翻飞,而最为惬意的还是露营休闲其间的市民和游客。

  谁能想到,以前的榆溪河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以前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有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导致榆溪河流域水污染加剧。水污染如潮,浑浊的水流难以辨清,ECO受到严重破坏。为全方位推进迫在眉睫的榆溪河水环境治理工作,榆林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启动实施榆溪河综合治理工程,促进河流水质全面改善。2011年,榆溪河公园基本的建设工程全面完工;2014年,榆溪滨河公园工程建成投用;2018年,中心城区59个河道污水直排口全部完成治理;2019年,被评定为第二批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2023年开始申报国家4A景区。

  近年来,生态长廊在绿化方面下足“绣花功夫”。积极引进牡丹、重瓣芍药、树桩月季等花卉、乔木以及地被花镜植物,并对部分花卉建立相应的繁殖培育基地;移植世纪广场荷花,让老榆林人的“莲花池”记忆与乡愁开遍榆溪河畔;建设湿地岛屿,逐步扩大鸟类种群;为各类树木悬挂标示牌,以植物科普培养游人知绿爱绿的游览习惯;节假日期间,增加绿雕、举办花展,营造出欢腾喜庆的节日氛围,以园林造景,为城市增添了浓烈明艳的色彩。历经十余年的风风雨雨,昔日污水河变为今日榆溪河生态长廊的背后,是榆林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定决心和坚定行动,更是无数榆林人民用汗水、泪水和智慧浇筑的精神丰碑。

  据介绍,多年来,榆林市分期对榆溪河进行了生态治理和保护,榆溪河生态长廊城区规划段内总长约17公里,北接红石峡景区,南至三岔湾与旧过境线相交处。其中,生态长廊一期工程榆溪滨河公园,规划总占地面积96.68万平方米 ,长度4.8公里,是集榆林历史背景和文化、民风民俗、绿色生态、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央滨河公园,更是榆林市的闪亮城市名片和秀美风光打卡处。

  榆溪河生态长廊的建设,改善提升了河流的整体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四纵四横,三园多点”的景观格局,充分完善榆林市城区的绿地系统。由此,榆林市也在2019年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行列。

  如今的榆溪河生态长廊河水如镜,静谧而清澈,集历史背景和文化、民风民俗、生态保护、运动休闲于一体,已然成为榆林人民心中一块明亮璀璨的绿宝石。

  我们心情愉悦地漫步着,只见两个孩童拿着小网在河边捕鱼时,却是一只小鸟抢占了风头,小鸟利剑般扎入水中,再跃起时已经叼起一条小鱼。

  这片绿油油的稻田位处无定河畔的横山响水镇驼燕沟村,是有名的无定河响水湿地。在漫长时间里河流的冲击下,留下如同绿色长带匍匐伸展的湿地,有一种天生且广袤的沃野之感。这片湿地是真正属于自然原生态的沃野,也是万物生长的沃野。

  沃野上,“和美横山﹑稻蟹飘香”八个大字非常惹眼。这是园艺爱好者在稻田内按一点定向法定位图案,用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5种颜色的水稻秧苗为画笔,以大地为画布,在稻田里书写出“和美横山﹑稻蟹飘香”八个大字,描绘出鱼儿争游等栩栩如生的艺术图案,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光。万亩稻田里,紫色、绿色、黑色、黄色、白色的彩色水稻点缀的图案引人入胜,鱼儿﹑泥鳅等巨幅稻田画折射出新时代、新农村生态美的浓烈气息。如今,驼燕沟村已建成集稻田画、科普、休闲农业、稻渔新品种(稻鱼、稻鳅、稻鳖)养殖于一体的示范园。除了引进青田鱼、中华鳖、匙吻鲟等品种外,示范园今年还成功繁育泥鳅苗120万尾。

  像驼燕沟村生态示范园一样,吴家沟村也有一个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园。无定河与芦河在此交汇,秦长城与明长城在此重叠交叉,毛乌素沙漠与黄土丘陵在这里分界,吴家沟村以其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地理环境、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及丰富的资源为基础,借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全力发展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旅游为依托的“无定河边塞文化旅游度假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日益壮大,群众收入逐步的提升。吴家沟村在种植2300多亩传统水稻的基础上,试种了10多亩新品种,积极开展稻田养蟹,同时依托水资源优势修建莲花池,在里面养鱼,再养上马、牛等其他动物,以此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多措并举,持续不断的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

  我们来到吴家沟村稻田生态农业示范园,放眼望去,波光云影交映,水天一色,一片苍茫。无定河边水草丰茂,让人脑海中总会浮现《诗经·蒹葭》中描绘的画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虽然诗里说的是深秋,而现在是炎炎夏日,但蒹葭苍苍的意境是一样的。

  上午的地面,湿润润的。穿过苇丛东行,一眼望不到头的湿地把视野拉远,能够正常的看到鸟雀扑扇、振翅飞起,在空中盘旋一两圈后降落,疾走几步,稳稳地站在水边。鸟以稀少为贵,半蹼鹬﹑三趾鹬﹑褐马鸡、大鸨、遗鸥、黑鹳等,这些珍稀的鸟类是无定河湿地的贵客,却也是常客。有人说,无定河流域最近发现过一只在秦岭出没的豹猫。

  站在古老的波罗堡上眺望无定河湿地,只见无定河蜿蜒而过,一望无垠的稻田碧海翻绿波,古堡与现代生态农业相映成趣。作为黄河的主要支流之一的无定河,河边历史遗迹遍布。无定河畔的波罗古堡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是一座雄踞大漠边关,神奇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塞上古堡。“波罗”为佛经梵语,意译渡(接引)到彼岸。1946年10月13日,胡景铎将军在这里举行了震惊全国的波罗起义,又称横山起义。

  如今,在这座英雄的古堡下的无定河流域,榆林人民正在书写生态优美﹑生活幸福的新辉煌。确实如此,我们在榆林林业展览馆﹑横山朱鹮基地﹑女子民兵连治沙基地﹑沿黄土石山区佳县潘家畔段生态治理项目基地和黄河文化博物馆参观,那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件件饱经风霜的实物、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影视﹑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无不印证此事实。

  第二天下午,我们前往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大水湾村的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基地,怀着深深的敬意瞻仰了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进一步探索巾帼英雄建设绿洲传奇的故事,学习她们伟大的治沙精神。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补浪河公社80%以上的土地被荒沙吞噬。1974年5月,当时在补浪河插队的知青童军听说要组建女子民兵治沙连,便赶忙到公社报名。

  时任公社书记的姚志英打量着童军,劝阻道:“大漠里种树,很苦的。城里来的女娃娃,吃得了那些苦吗?”

  看着大队女青年席永翠和村里7个姑娘都报上了名,童军急了,回去写了一封请战书,跑到公社门口大声读了起来:“广阔天地炼红心,治沙造林献青春。愿洒浑身千滴汗,誓叫荒漠变绿洲。”姚志英不松口,她就倔强地一遍遍重复。

  最终,请战书变成任命书,童军成为长城姑娘治沙连的第一任连长,与席永翠、王莲芳、杨秀珍等一同打好背包、扛起红旗,义无反顾地向大水湾挺进。

  当时的大水湾,脚下是茫茫碱滩,周围是连绵沙丘,风沙从早到晚刮个不停。尽管条件恶劣,但姑娘们以苦为乐、信心十足。没有住处,就用柳条和泥巴搭柳笆庵;没有工具,就用家里带来的架子车、独轮车和铁锹;没有粮食,就吃高粱加青稞面馍。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姑娘们的双手被磨烂,在工具上留下了血印子。

  就在姑娘们不知洒下多少汗水育出的杨树苗长到寸把高时,一天夜里,一场“老黄风”把幼苗全部埋在了近半尺深的沙里。面对惨状,姑娘们禁不住失声痛哭。

  童军把技术员请了过来,“只要把沙土清理出去,树苗还有救,但清理方式只能用手慢慢刨。”技术员说完,没等童军下令,席永翠便一把一把刨起了黄沙,其他人齐刷刷跟着刨,有的干脆把衣服脱下来,装上沙子往外背,再把树苗一棵棵扶正。

  沙子磨破了手指,枝条戳烂了手掌,但没有一个姑娘喊疼,大家连续奋战六天六夜,移走了2000多立方米黄沙,最终救活了树苗。

  为了防止风暴再次侵袭,姑娘们决定用沙柳条建挡风墙。往返30公里沙地,翻越几十道沙梁,姑娘们每人每天要从王家峁背回沙柳条35公斤,两个多月共背回4万多公斤,插了两公里篱笆挡风墙。

  渐渐地,大漠有了点绿色。到1976年底,治沙连共推平大小沙丘10余座,新修水地200余亩,挖马槽井6个,营造沙柳、环滩林1000余亩,种树10余万株,还养了30余头猪、150余只羊。

  当时,治沙连正在为发愁。连长潘生清从广播里听到西北某风口利用风力发电的新闻,一时受到启发,便与县水利水保工作队等部门联系,并得到各方支持。

  随后经过45天苦战,一套风力抽水灌溉配套工程完工,解决了150余亩育苗地和农耕地的自流灌溉问题。

  1985年,补浪河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治沙连经常性集体活动暂时中止。有人提出把连队的财产分了,把树林砍了。潘生清这个与风沙搏斗了6个春秋都没掉过一滴泪的坚强姑娘,面对蜂拥而至要砍树的人,放声大哭,她喊道:“谁要砍树就先砍我!”

  潘生清先找公社书记,接着又一个村一个村地找大队长,目的只有一个:财产可以分,树不能砍。乡亲们被她的真情打动,最终在军地双方的帮助下成立了连队资产管理组,负责治沙连的林带、耕地、草地管护。

  为了早日锁住沙龙,治沙连成立后的10年中,姑娘们经常超强度劳动,借着月光搞夜战,有的女民兵因体力透支晕倒在劳动现场,有的连续五六年没有回家过春节。

  1992年,为发展壮大治沙连的治沙成果,已解体7年的连队重新组建,并改革经营管理模式,在治沙造林的前提下,兴办经济实体,实施综合开发,积极发展养殖、种植业。

  随着治沙理念、技术的发展,走可持续科学治沙之路成为治沙连的目标之一。连队先后派人到宁夏学习治沙新技术,选送女民兵到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培训。2010年7月,连队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管理学院结对成立科技治沙就业实习基地,学院首批8名女大学生加入连队,拉开了连队由传统治沙向科技治沙转变的序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治沙连深入挖掘治沙精神内涵,建成集红色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游憩以及农、林、牧业和治沙、科技示范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每年有超过10万名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带动了区域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共赢的治沙新路。

  40多年过去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换茬不换方向,换人不换精神,铸就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乐观向上、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创新进取”的治沙连精神,树起了一座塞北大漠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丰碑。

  据统计,治沙连建连至今,累计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3条,修引水渠35公里,种植900多亩畜草、420多亩花棒等沙生植物,种植经济林、彩叶林各300亩,栽植樟子松3000亩、柳树和杨树35万株,治理荒漠14225亩。整个榆林地区,林木覆盖率达34.8%,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如今,毛乌素沙地榆林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建成。2019年11月,榆林市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的称号。

  如今,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已成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一张名片,先后荣获“新长征突击队”“绿化祖国突击队”“三八红旗单位”“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防沙治沙标兵单位”等省(军)级以上表彰23项。治沙连基地已成为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观光休憩等于一体的示范基地,近年来累计吸引约60万人次来这里参观学习。治沙姑娘让昔日寸草不生的茫茫黄沙长出绿树青草鲜花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感动着新一代治沙女民兵和参观者。

  当我们走进中煤榆林大海则煤矿,进入生产控制指挥中心,只见一面墙的屏幕,分别有采煤的实时监控视频;产量产值的数据分析;设备正常运行和排水用电等各类画面监控图。工作人员点击操作台按钮,一个监控视频切换进井下巷道操作画面,一台长臂挖掘机在明亮整洁的巷道挖掘,旋转,又侧身装车。

  “我们大海则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高效、绿色零污染、零排放的重复利用;煤矿矸石覆岩离层注浆项目为矿山矸石处置提供了新路径,能解决矸石问题、降低矿井涌水量、降低矿震等级和频率,安全效益和环保效益很明显。近年来,大海则煤矿严格落实地方政府有关部署和要求,扎实推进生态环保各项工作。

  我们在井下的开采区、掘进区、运输区等一些主要产尘区都安装有智能喷雾系统。这个智能喷雾系统,是在线实时监测,当监测到有粉尘产出时,就会自动打开喷雾系统,进行降尘处理。当然在指挥中心也可进行远程手动控制,定时定点地进行防尘降霾。同时我们还建有智能风门、智能风窗以及超声波传感器,对井下的瓦斯浓度、风压、风速进行实时监测、智能分析,根据结果给出不同方案的通风系统和应急处理。所以现在的井下也没有刺鼻的气味了。”工作人员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

  随后工作人员又向我们演示自动巡检系统,只见画面上一台机器人在坑坑洼洼的沙石路面又是爬坡又是跨越障碍物,平稳而灵活地快速行进着,紧接着屏幕上跳出一组组巡查数据。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台机器人用的是5G通信系统,它可自主导航,通过智能识别,快速采集,分析出数据,实现对仪表、设备、路况等的安全巡检。

  矿上还安装了防爆侦察机器人,消防灭火机器人。防爆侦察机器人可以说它对井下复杂的煤矿环境,都能轻松越障,将井下的图像、声像进行采集,实时传输到指挥中心,为救援决策提供精准数据;而消防灭火机器人不仅能旋转喷水灭火,还可与泡沫进行自由切换,适用石化、燃气等各类起火现象,在指挥中心就可进行远程实时视频操作。

  在大海则煤矿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项目现场,制浆车间的两台球磨机将破碎后的矸石和矿井水在球磨机中研磨并制浆,制成的矸石浆液通过注浆泵加压泵送至约5公里外的注浆钻孔,通过钻孔向下注入离层空间进行充填。

  据悉,煤矸石离层注浆充填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大规模矸石处置技术,该技术可实现百万吨级矸石处置,注浆充填后可有效减小地表沉降,降低采煤对含水层的破坏,矸石充填成本控制在60元以内,具有非常好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我们大海则煤矿始终把绿色低碳、节能减排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推动煤矸石等固废处置技术革新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人员介绍道。大海则煤矿联合中煤天津设计公司共同研发建设百万吨级煤矸石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示范项目,系统于2024年4月17日投运成功,将煤矸石全部地下处置,实现了规模2000万吨的超大型矿井矸石零排放,是陕西省首个百万吨级的煤矸石离层注浆示范项目。“大海则离层注浆项目矸石解决能力是150万吨/年。目前正在补套建设矸石调配系统,建成后可将临时排矸场库存矸石全部地下处置,实现矸石零存放,完全解决大海则煤矿矸石问题。”

  此外,大海则煤矿矿井水处理项目也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高效、绿色零污染、零排放的重复利用。矿井水处理系统最重要的包含预处理系统和深度处理系统两部分。

  预处理工艺系统建设在大海则煤矿工业场地,占地4.45公顷,水处理原理主要为常规沉淀及过滤处理工艺,建设规模为2000m⊃3;/h。配套大海则煤矿及选煤厂生产及生活用水需要,在大海则煤矿工业厂区内建有300m⊃3;/h脱盐水制水车间,将预处理后的产水,再通过超滤和反渗透脱盐处理,最终产出达标水供给煤矿及选煤厂生产及非饮用生活用水。

  “预处理后的富余水量及脱盐产水的浓盐水,通过一趟DN700疏水管路,输送至中煤化工园区进行深度处理。化工园区深度水处理建设占地4.48公顷,由脱盐处理系统和蒸发结晶系统组成,其中脱盐处理规模1500m⊃3;/h,脱盐处理蒸发结晶处理规模180m⊃3;/h。”工作人员介绍道。大海则煤矿疏干水管网系统建设总投资费用12219.60万元,输水能力为2000m⊃3;/h,管路总长度61.22千米。第一段由大海则煤矿至中煤陕西榆林化工园区深度水处理站,管道长度57.72千米;经脱盐工艺处理后的产水(III类水质标准)再通过第二段3.5千米疏水管路,输送至榆林市榆阳区疏干水汇流塔内,最终实现了煤矿矿井水的重复利用。

  在参观大海则煤矿之前,我们已参观了榆林城投佰盛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和陕西榆能青青源环保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总体感觉是,这一些企业主动担当作为,积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发展贡献企业力量。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国家重要发展的策略,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减少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我们站在黄河岸,眺望远方,望着日益清澈的黄河水,深为榆林乃至陕西省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而感到欣慰。同时,我们心中充满了期许,相信随科技的不断进步,黄河流域的未来将会更加璀璨夺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