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纸胶带
和纸胶带
和纸胶带
鱼与菜何以兼得?——来自浙江平湖的生态种养循环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04 |   作者: 企鹅电竞网页版入口官网

  在一处玻璃温室大棚内,6个装满水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桶内水流不断却不见鱼,可待撒入一把饲料,潜藏水底的鱼群腾跃而起,场面甚为壮观。不止工厂化养鱼,桶旁便是立体水培种植架,上头生菜长势正酣。鱼在菜间长,菜在水中生,好一幅“鱼菜共生”画面。这正是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的农业经济开发区中的一幕。

  所谓“鱼菜共生”,就是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有机结合,鱼塘和蔬菜共处一棚,鱼的排泄物过滤、沉淀、分解后,成了绝佳的有机肥料,而蔬菜又是“清道夫”,辅以一众水循环处理设施,水流重回鱼池,以此来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说说简单,这一模式可不寻常,最近,记者专门前往探访,尝试解析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示范园采取的是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是传统方式的20倍。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桶,可养2000至2500条左右的加州鲈鱼。6个养殖桶,180立方米水体,每年可产15吨鱼以上,相当于外面土塘近十亩地的产量。而且,普通鱼塘一年出一次鱼,这里两年能出三次鱼。”杨先华是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一些数据如数家珍。

  示范园北侧还有50和100立方米规格的养殖桶,桶越大、水量越大,效益也更好。当然,也非无极限,因为鱼的粪便要从锥形池底排出,经过多次试验,目前所能承载的最高容量为150立方米。这些巨型桶皆已走出实验室,实际落地,运转良好。

  为啥主养鲈鱼?里头也有讲究。这些年,鲈鱼成为第五大家鱼,养殖利润十分可观,尤其1斤左右的成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鲈鱼味美,却对水质和饲料要求比较高,除了干净、溶氧较高的水体环境,饲料中还得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防止肝脏病变。工厂化养殖,环境更可控,恰好能满足上述要求。

  再看种植部分,采用无土栽培,25天左右即能采收,对比传统土栽至少3个月的周期,优势便在于茬数多,效益自然高。“而且,水培蔬菜种植环境比较干净,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现场工作人员现身说法,边说边摘下一片奶油生菜叶,直接放进嘴里咀嚼。

  这种“绿色自信”,缘于“绿色模式”:因为总系统利用的是微生物来处理水体,从生产原理上杜绝了农药、化肥、抗生素及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介入,无需换水,唯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发和作物吸收。而且避免了与粮争地,解决了“鱼在哪里养”“怎么来种菜”的现实问题。

  据介绍,此“鱼”并非单纯指鱼,也可以是其他的蟹类或虾类,而“菜”同样非单纯生菜,可以是各种适宜水培的叶菜,可以是水稻、水果等。总之,“鱼菜共生”生态农业模式打破了地域屏障、季节性时差等因素,为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而除了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展示模式,如今,“鱼菜共生”还有“袖珍版”,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房前屋后,甚至还能“装进”鱼缸中,让城市人在阳台享受农夫之趣。这些场景正慢慢的变成为现实。

  “鱼菜共生”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占地少、产量高,不受天气影响,且由于采取种养循环,自然不用肥药,尤为适应当下绿色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但高密度的养殖,也会带来直接拷问:水体怎么样保持稳定?病害又怎样防控?饲养何以更精细?会不会一鱼有病,全军覆没?因此,背后得需要一系列高科技作支撑,得有系统化解决方案。

  此外,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固然可以给一众智能设施提供用武之地,但同时也代表着投入大、运营难,非寻常普通农户能承受。一方面,怎么来降低技术和资金门槛,另一方面,怎么样才能解决后续运营,以及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是必解课题。

  在平湖的布局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为托底的是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与其说“鱼菜共生”是一项新技术,其真正的内核是一整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早已从简单的“卖产品”,升级为“卖模式”,即完整解决方案。

  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就十分典型,也极具代表性。如今,其核心盈利点并非简单卖菜卖鱼,而是装备设施、技术模式,以及后续运营的整体输出,目前已成功推广到西藏、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区。

  根据双方协议,产品销售出去后,并非意味着合作的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接下来,甲方需派人专门到地处平湖的这一“大本营”跟班学习一个月,有专门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如何操作和运营。后期学成之后,“师徒制”仍然奏效,那边有啥不懂或者碰到疑难杂症,这头的技术团队随时跟进。

  在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利强看来,这也是“扬长避短”之举,相比全省山区地方,平湖看似土地平整辽阔,但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实际上空间捉襟见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产出更高效益,像这类总部型、科技型的企业就十分宝贵。示范园既是科技的研发地,更是集成的样板间,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后,对外整体输出,这就是典型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即农业科技型的“地瓜经济”。

  当然,科学技术进步从来都非一蹴而就,即使在实验室里已接近完美,等到实际落地时,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杨先华坦言,当前,示范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能耗,尤其到了冬天,这么大空间,加温成本比较高,要把水温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这需要大量生物质燃料和电能,同时还得配套一系列控温设备。

  对此,示范园同样有“扬长避短”之举,探索出了冬天“育大苗”模式,从而延伸出鱼苗“托管服务”,与周边养殖户形成紧密合作。简而言之,前三季正常养鱼,到了冬季,只保留小部分养殖池运转,用于“养苗”,待气温升高,重新复产,此时大苗便可转移“搬家”。冬育春放,夏养秋捞,相互衔接,各尽其用,唱响“四季歌”。

  前期内部小试验,效果十分显著。不久后,这一模式将在嘉兴市秀洲区的蓝城渔业基地进行试点。袁利强认为,如果说产业链的“内外联动”,让企业找到了立根之本,“托管服务”的延伸,意义更在于联农带动,为外塘养殖户增加效益,同时又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按照传统养殖模式,一年只能产一季鱼,养殖户一般在三四月投苗,等到十十一月养成后卖鱼。而现在,养殖户3月份就能直接买大苗养在自家鱼塘,7月长成卖出一批,此时再“补栏”一批大苗,到了11月又能卖,一塘由此产两季,效益自然提升。

  “未来,我们要把产业链再往前延伸,等到积累到一定服务面积,就自主繁育新品种。当然,这需要更长周期,比如得不断筛选,看哪个长得快、哪个更好吃、哪个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认可,这些都是很值得继续探索的方向。”杨先华信心满怀道。

  至于高投入,杨先华也坦言,确实,当下由农户自主投入,几乎不太现实,但倘若村集体介入,通过项目争取落地,或者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资来牵头,负责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的项目运营,中间的种植养殖管理环节则交由农户,彼此间发挥各自所长,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方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接下来,示范园有意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与科技落地相伴相生,往往是平台运营。在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内,记者随处可见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和各类传感器。正是有了这些“智能管家”,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得以“机器换人”,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只需一两名技术人员,并且从“靠经验”升级至“看数据”,实现水肥、水温、含氧量的精准控制,以及全流程精细管理。

  平湖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邵洁表示,整套设备即是一个平台,可以对棚内水环境、鲈鱼生长情况实时监测,还能自动监测水位、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各类数据会直接反馈给技术人员,如果出现异样情况,管理人员都会实时收到预警信息。

  智慧化的运作体系,带来的直接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比如绝大多数鱼自身会携带病毒,关键是控制其爆发的诱因,水质即为其中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土塘养殖模式,当面临大暴雨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时,水质容易不稳定,通常情况下,只有出现了问题才能下药进行补救。而依靠这套智能化设备,就能实时洞悉、提前干预。

  “最早的‘鱼菜共生’是上面飘着菜、下面养着鱼,但这样的系统并不完善,因为鱼和菜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对养分需求也不一样。现在,则是一个智能化的蔬菜工厂,其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控制,建立在一个更精准、更科学的系统上,更符合绿色、循环、高效发展理念。”杨先华解释道。

  当然,光靠新设备、新科技的“硬核力量”,并不能一劳永逸,核心还在于人才的更迭。比如在养殖过程中有异常报警,甚至会出现鱼类死亡,这时就需要技术人员用专业知识分析原因,查找到底是疾病导致,还是互相攻击致死,又或其他外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提升技术的同时,示范园更注重人才的带动与培育,以实现“授人以渔”。

  这些年,一方面,示范园对内强化技术培养和训练,积极对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嘉兴和平湖当地的水产站等,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活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从苗种投放、病害防控、品牌推广全方位进行提升。

  另一方面,对外强化人才引进。当然,光靠一个项目本身,吸引力有限,对此,平湖农开区从平台出发,做优营商环境,予以精准扶持。从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年年不断档,到组建清华长三角平湖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一套“组合拳”下来,人才接踵而至,这里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省级高品质人才3人、博士9名、硕士51名。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兴旺自然进一步带动了技术更迭。

  如今,漫步在平湖农开区,其作为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开辟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随处都可以感觉到“农业硅谷”的巨大魅力。在平湖,从小平台到大平台,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长三角最大的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利用“草莓天瀑”生产草莓,产量是传统方式的两三倍;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用沙、水、气雾等种植蔬菜,产量可达普通大棚蔬菜的8倍;京东方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种植环境,可节省人工30%,产量提升20%以上……据统计,在平湖农开区这个大平台上,除了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截至目前,已有52个优质农业项目在此投产,总投资超50亿元。(朱海洋 宋文鑫)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网络站点平台。

返回列表
鱼与菜何以兼得?——来自浙江平湖的生态种养循环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04

  在一处玻璃温室大棚内,6个装满水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桶内水流不断却不见鱼,可待撒入一把饲料,潜藏水底的鱼群腾跃而起,场面甚为壮观。不止工厂化养鱼,桶旁便是立体水培种植架,上头生菜长势正酣。鱼在菜间长,菜在水中生,好一幅“鱼菜共生”画面。这正是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的农业经济开发区中的一幕。

  所谓“鱼菜共生”,就是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有机结合,鱼塘和蔬菜共处一棚,鱼的排泄物过滤、沉淀、分解后,成了绝佳的有机肥料,而蔬菜又是“清道夫”,辅以一众水循环处理设施,水流重回鱼池,以此来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说说简单,这一模式可不寻常,最近,记者专门前往探访,尝试解析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示范园采取的是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是传统方式的20倍。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桶,可养2000至2500条左右的加州鲈鱼。6个养殖桶,180立方米水体,每年可产15吨鱼以上,相当于外面土塘近十亩地的产量。而且,普通鱼塘一年出一次鱼,这里两年能出三次鱼。”杨先华是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一些数据如数家珍。

  示范园北侧还有50和100立方米规格的养殖桶,桶越大、水量越大,效益也更好。当然,也非无极限,因为鱼的粪便要从锥形池底排出,经过多次试验,目前所能承载的最高容量为150立方米。这些巨型桶皆已走出实验室,实际落地,运转良好。

  为啥主养鲈鱼?里头也有讲究。这些年,鲈鱼成为第五大家鱼,养殖利润十分可观,尤其1斤左右的成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鲈鱼味美,却对水质和饲料要求比较高,除了干净、溶氧较高的水体环境,饲料中还得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防止肝脏病变。工厂化养殖,环境更可控,恰好能满足上述要求。

  再看种植部分,采用无土栽培,25天左右即能采收,对比传统土栽至少3个月的周期,优势便在于茬数多,效益自然高。“而且,水培蔬菜种植环境比较干净,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现场工作人员现身说法,边说边摘下一片奶油生菜叶,直接放进嘴里咀嚼。

  这种“绿色自信”,缘于“绿色模式”:因为总系统利用的是微生物来处理水体,从生产原理上杜绝了农药、化肥、抗生素及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介入,无需换水,唯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发和作物吸收。而且避免了与粮争地,解决了“鱼在哪里养”“怎么来种菜”的现实问题。

  据介绍,此“鱼”并非单纯指鱼,也可以是其他的蟹类或虾类,而“菜”同样非单纯生菜,可以是各种适宜水培的叶菜,可以是水稻、水果等。总之,“鱼菜共生”生态农业模式打破了地域屏障、季节性时差等因素,为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而除了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展示模式,如今,“鱼菜共生”还有“袖珍版”,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房前屋后,甚至还能“装进”鱼缸中,让城市人在阳台享受农夫之趣。这些场景正慢慢的变成为现实。

  “鱼菜共生”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占地少、产量高,不受天气影响,且由于采取种养循环,自然不用肥药,尤为适应当下绿色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但高密度的养殖,也会带来直接拷问:水体怎么样保持稳定?病害又怎样防控?饲养何以更精细?会不会一鱼有病,全军覆没?因此,背后得需要一系列高科技作支撑,得有系统化解决方案。

  此外,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固然可以给一众智能设施提供用武之地,但同时也代表着投入大、运营难,非寻常普通农户能承受。一方面,怎么来降低技术和资金门槛,另一方面,怎么样才能解决后续运营,以及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是必解课题。

  在平湖的布局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为托底的是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与其说“鱼菜共生”是一项新技术,其真正的内核是一整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早已从简单的“卖产品”,升级为“卖模式”,即完整解决方案。

  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就十分典型,也极具代表性。如今,其核心盈利点并非简单卖菜卖鱼,而是装备设施、技术模式,以及后续运营的整体输出,目前已成功推广到西藏、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区。

  根据双方协议,产品销售出去后,并非意味着合作的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接下来,甲方需派人专门到地处平湖的这一“大本营”跟班学习一个月,有专门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如何操作和运营。后期学成之后,“师徒制”仍然奏效,那边有啥不懂或者碰到疑难杂症,这头的技术团队随时跟进。

  在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利强看来,这也是“扬长避短”之举,相比全省山区地方,平湖看似土地平整辽阔,但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实际上空间捉襟见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产出更高效益,像这类总部型、科技型的企业就十分宝贵。示范园既是科技的研发地,更是集成的样板间,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后,对外整体输出,这就是典型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即农业科技型的“地瓜经济”。

  当然,科学技术进步从来都非一蹴而就,即使在实验室里已接近完美,等到实际落地时,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杨先华坦言,当前,示范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能耗,尤其到了冬天,这么大空间,加温成本比较高,要把水温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这需要大量生物质燃料和电能,同时还得配套一系列控温设备。

  对此,示范园同样有“扬长避短”之举,探索出了冬天“育大苗”模式,从而延伸出鱼苗“托管服务”,与周边养殖户形成紧密合作。简而言之,前三季正常养鱼,到了冬季,只保留小部分养殖池运转,用于“养苗”,待气温升高,重新复产,此时大苗便可转移“搬家”。冬育春放,夏养秋捞,相互衔接,各尽其用,唱响“四季歌”。

  前期内部小试验,效果十分显著。不久后,这一模式将在嘉兴市秀洲区的蓝城渔业基地进行试点。袁利强认为,如果说产业链的“内外联动”,让企业找到了立根之本,“托管服务”的延伸,意义更在于联农带动,为外塘养殖户增加效益,同时又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按照传统养殖模式,一年只能产一季鱼,养殖户一般在三四月投苗,等到十十一月养成后卖鱼。而现在,养殖户3月份就能直接买大苗养在自家鱼塘,7月长成卖出一批,此时再“补栏”一批大苗,到了11月又能卖,一塘由此产两季,效益自然提升。

  “未来,我们要把产业链再往前延伸,等到积累到一定服务面积,就自主繁育新品种。当然,这需要更长周期,比如得不断筛选,看哪个长得快、哪个更好吃、哪个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认可,这些都是很值得继续探索的方向。”杨先华信心满怀道。

  至于高投入,杨先华也坦言,确实,当下由农户自主投入,几乎不太现实,但倘若村集体介入,通过项目争取落地,或者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资来牵头,负责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的项目运营,中间的种植养殖管理环节则交由农户,彼此间发挥各自所长,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方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接下来,示范园有意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与科技落地相伴相生,往往是平台运营。在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内,记者随处可见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和各类传感器。正是有了这些“智能管家”,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得以“机器换人”,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只需一两名技术人员,并且从“靠经验”升级至“看数据”,实现水肥、水温、含氧量的精准控制,以及全流程精细管理。

  平湖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邵洁表示,整套设备即是一个平台,可以对棚内水环境、鲈鱼生长情况实时监测,还能自动监测水位、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各类数据会直接反馈给技术人员,如果出现异样情况,管理人员都会实时收到预警信息。

  智慧化的运作体系,带来的直接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比如绝大多数鱼自身会携带病毒,关键是控制其爆发的诱因,水质即为其中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土塘养殖模式,当面临大暴雨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时,水质容易不稳定,通常情况下,只有出现了问题才能下药进行补救。而依靠这套智能化设备,就能实时洞悉、提前干预。

  “最早的‘鱼菜共生’是上面飘着菜、下面养着鱼,但这样的系统并不完善,因为鱼和菜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对养分需求也不一样。现在,则是一个智能化的蔬菜工厂,其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控制,建立在一个更精准、更科学的系统上,更符合绿色、循环、高效发展理念。”杨先华解释道。

  当然,光靠新设备、新科技的“硬核力量”,并不能一劳永逸,核心还在于人才的更迭。比如在养殖过程中有异常报警,甚至会出现鱼类死亡,这时就需要技术人员用专业知识分析原因,查找到底是疾病导致,还是互相攻击致死,又或其他外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提升技术的同时,示范园更注重人才的带动与培育,以实现“授人以渔”。

  这些年,一方面,示范园对内强化技术培养和训练,积极对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嘉兴和平湖当地的水产站等,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活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从苗种投放、病害防控、品牌推广全方位进行提升。

  另一方面,对外强化人才引进。当然,光靠一个项目本身,吸引力有限,对此,平湖农开区从平台出发,做优营商环境,予以精准扶持。从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年年不断档,到组建清华长三角平湖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一套“组合拳”下来,人才接踵而至,这里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省级高品质人才3人、博士9名、硕士51名。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兴旺自然进一步带动了技术更迭。

  如今,漫步在平湖农开区,其作为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开辟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随处都可以感觉到“农业硅谷”的巨大魅力。在平湖,从小平台到大平台,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长三角最大的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利用“草莓天瀑”生产草莓,产量是传统方式的两三倍;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用沙、水、气雾等种植蔬菜,产量可达普通大棚蔬菜的8倍;京东方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种植环境,可节省人工30%,产量提升20%以上……据统计,在平湖农开区这个大平台上,除了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截至目前,已有52个优质农业项目在此投产,总投资超50亿元。(朱海洋 宋文鑫)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网络站点平台。

...
鱼与菜何以兼得?——来自浙江平湖的生态种养循环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04

  在一处玻璃温室大棚内,6个装满水的养殖桶整齐排列,桶内水流不断却不见鱼,可待撒入一把饲料,潜藏水底的鱼群腾跃而起,场面甚为壮观。不止工厂化养鱼,桶旁便是立体水培种植架,上头生菜长势正酣。鱼在菜间长,菜在水中生,好一幅“鱼菜共生”画面。这正是位于浙江省平湖市广陈镇的农业经济开发区中的一幕。

  所谓“鱼菜共生”,就是将工厂化养殖与无土栽培有机结合,鱼塘和蔬菜共处一棚,鱼的排泄物过滤、沉淀、分解后,成了绝佳的有机肥料,而蔬菜又是“清道夫”,辅以一众水循环处理设施,水流重回鱼池,以此来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说说简单,这一模式可不寻常,最近,记者专门前往探访,尝试解析背后的新质生产力。

  “示范园采取的是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是传统方式的20倍。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桶,可养2000至2500条左右的加州鲈鱼。6个养殖桶,180立方米水体,每年可产15吨鱼以上,相当于外面土塘近十亩地的产量。而且,普通鱼塘一年出一次鱼,这里两年能出三次鱼。”杨先华是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一些数据如数家珍。

  示范园北侧还有50和100立方米规格的养殖桶,桶越大、水量越大,效益也更好。当然,也非无极限,因为鱼的粪便要从锥形池底排出,经过多次试验,目前所能承载的最高容量为150立方米。这些巨型桶皆已走出实验室,实际落地,运转良好。

  为啥主养鲈鱼?里头也有讲究。这些年,鲈鱼成为第五大家鱼,养殖利润十分可观,尤其1斤左右的成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鲈鱼味美,却对水质和饲料要求比较高,除了干净、溶氧较高的水体环境,饲料中还得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以防止肝脏病变。工厂化养殖,环境更可控,恰好能满足上述要求。

  再看种植部分,采用无土栽培,25天左右即能采收,对比传统土栽至少3个月的周期,优势便在于茬数多,效益自然高。“而且,水培蔬菜种植环境比较干净,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现场工作人员现身说法,边说边摘下一片奶油生菜叶,直接放进嘴里咀嚼。

  这种“绿色自信”,缘于“绿色模式”:因为总系统利用的是微生物来处理水体,从生产原理上杜绝了农药、化肥、抗生素及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介入,无需换水,唯一的消耗就是自然蒸发和作物吸收。而且避免了与粮争地,解决了“鱼在哪里养”“怎么来种菜”的现实问题。

  据介绍,此“鱼”并非单纯指鱼,也可以是其他的蟹类或虾类,而“菜”同样非单纯生菜,可以是各种适宜水培的叶菜,可以是水稻、水果等。总之,“鱼菜共生”生态农业模式打破了地域屏障、季节性时差等因素,为守好耕地保护红线、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一种新思路。

  而除了这种大规模的生产和展示模式,如今,“鱼菜共生”还有“袖珍版”,可以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房前屋后,甚至还能“装进”鱼缸中,让城市人在阳台享受农夫之趣。这些场景正慢慢的变成为现实。

  “鱼菜共生”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占地少、产量高,不受天气影响,且由于采取种养循环,自然不用肥药,尤为适应当下绿色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但高密度的养殖,也会带来直接拷问:水体怎么样保持稳定?病害又怎样防控?饲养何以更精细?会不会一鱼有病,全军覆没?因此,背后得需要一系列高科技作支撑,得有系统化解决方案。

  此外,设施化水平的提升,固然可以给一众智能设施提供用武之地,但同时也代表着投入大、运营难,非寻常普通农户能承受。一方面,怎么来降低技术和资金门槛,另一方面,怎么样才能解决后续运营,以及走向千家万户,这些都是必解课题。

  在平湖的布局中,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以此为托底的是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此,与其说“鱼菜共生”是一项新技术,其真正的内核是一整套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条,早已从简单的“卖产品”,升级为“卖模式”,即完整解决方案。

  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就十分典型,也极具代表性。如今,其核心盈利点并非简单卖菜卖鱼,而是装备设施、技术模式,以及后续运营的整体输出,目前已成功推广到西藏、湖北、江苏、江西等地区。

  根据双方协议,产品销售出去后,并非意味着合作的结束,而是全新的开始。接下来,甲方需派人专门到地处平湖的这一“大本营”跟班学习一个月,有专门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如何操作和运营。后期学成之后,“师徒制”仍然奏效,那边有啥不懂或者碰到疑难杂症,这头的技术团队随时跟进。

  在平湖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袁利强看来,这也是“扬长避短”之举,相比全省山区地方,平湖看似土地平整辽阔,但基本农田保护率高,实际上空间捉襟见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产出更高效益,像这类总部型、科技型的企业就十分宝贵。示范园既是科技的研发地,更是集成的样板间,形成成熟的产业链条后,对外整体输出,这就是典型的“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即农业科技型的“地瓜经济”。

  当然,科学技术进步从来都非一蹴而就,即使在实验室里已接近完美,等到实际落地时,依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杨先华坦言,当前,示范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高能耗,尤其到了冬天,这么大空间,加温成本比较高,要把水温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这需要大量生物质燃料和电能,同时还得配套一系列控温设备。

  对此,示范园同样有“扬长避短”之举,探索出了冬天“育大苗”模式,从而延伸出鱼苗“托管服务”,与周边养殖户形成紧密合作。简而言之,前三季正常养鱼,到了冬季,只保留小部分养殖池运转,用于“养苗”,待气温升高,重新复产,此时大苗便可转移“搬家”。冬育春放,夏养秋捞,相互衔接,各尽其用,唱响“四季歌”。

  前期内部小试验,效果十分显著。不久后,这一模式将在嘉兴市秀洲区的蓝城渔业基地进行试点。袁利强认为,如果说产业链的“内外联动”,让企业找到了立根之本,“托管服务”的延伸,意义更在于联农带动,为外塘养殖户增加效益,同时又降低了公司运营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按照传统养殖模式,一年只能产一季鱼,养殖户一般在三四月投苗,等到十十一月养成后卖鱼。而现在,养殖户3月份就能直接买大苗养在自家鱼塘,7月长成卖出一批,此时再“补栏”一批大苗,到了11月又能卖,一塘由此产两季,效益自然提升。

  “未来,我们要把产业链再往前延伸,等到积累到一定服务面积,就自主繁育新品种。当然,这需要更长周期,比如得不断筛选,看哪个长得快、哪个更好吃、哪个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认可,这些都是很值得继续探索的方向。”杨先华信心满怀道。

  至于高投入,杨先华也坦言,确实,当下由农户自主投入,几乎不太现实,但倘若村集体介入,通过项目争取落地,或者由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国资来牵头,负责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的项目运营,中间的种植养殖管理环节则交由农户,彼此间发挥各自所长,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方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接下来,示范园有意在这方面做出积极探索。

  与科技落地相伴相生,往往是平台运营。在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内,记者随处可见自动化水肥灌溉系统、环境监视测定系统和各类传感器。正是有了这些“智能管家”,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密集型得以“机器换人”,2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只需一两名技术人员,并且从“靠经验”升级至“看数据”,实现水肥、水温、含氧量的精准控制,以及全流程精细管理。

  平湖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农业发展中心主任邵洁表示,整套设备即是一个平台,可以对棚内水环境、鲈鱼生长情况实时监测,还能自动监测水位、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指标,各类数据会直接反馈给技术人员,如果出现异样情况,管理人员都会实时收到预警信息。

  智慧化的运作体系,带来的直接好处在于,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减少损失。比如绝大多数鱼自身会携带病毒,关键是控制其爆发的诱因,水质即为其中的一个核心指标。传统土塘养殖模式,当面临大暴雨或其他不可抗力因素时,水质容易不稳定,通常情况下,只有出现了问题才能下药进行补救。而依靠这套智能化设备,就能实时洞悉、提前干预。

  “最早的‘鱼菜共生’是上面飘着菜、下面养着鱼,但这样的系统并不完善,因为鱼和菜的生长环境不一样,对养分需求也不一样。现在,则是一个智能化的蔬菜工厂,其温度、湿度、光照和营养控制,建立在一个更精准、更科学的系统上,更符合绿色、循环、高效发展理念。”杨先华解释道。

  当然,光靠新设备、新科技的“硬核力量”,并不能一劳永逸,核心还在于人才的更迭。比如在养殖过程中有异常报警,甚至会出现鱼类死亡,这时就需要技术人员用专业知识分析原因,查找到底是疾病导致,还是互相攻击致死,又或其他外来因素造成的。因此,在提升技术的同时,示范园更注重人才的带动与培育,以实现“授人以渔”。

  这些年,一方面,示范园对内强化技术培养和训练,积极对接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嘉兴和平湖当地的水产站等,有明确的目的性地开展活动,邀请专家现场指导,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从苗种投放、病害防控、品牌推广全方位进行提升。

  另一方面,对外强化人才引进。当然,光靠一个项目本身,吸引力有限,对此,平湖农开区从平台出发,做优营商环境,予以精准扶持。从长三角“田园五镇”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年年不断档,到组建清华长三角平湖现代农业产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一套“组合拳”下来,人才接踵而至,这里先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3名、省级高品质人才3人、博士9名、硕士51名。人才作为第一生产要素,其兴旺自然进一步带动了技术更迭。

  如今,漫步在平湖农开区,其作为全省首个农业经济开发区,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开辟出了全新的发展道路,随处都可以感觉到“农业硅谷”的巨大魅力。在平湖,从小平台到大平台,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长三角最大的优质草莓种源研发中心,利用“草莓天瀑”生产草莓,产量是传统方式的两三倍;绿迹数字农业生态工厂,用沙、水、气雾等种植蔬菜,产量可达普通大棚蔬菜的8倍;京东方AIoT智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依托智能算法控制作物的种植环境,可节省人工30%,产量提升20%以上……据统计,在平湖农开区这个大平台上,除了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截至目前,已有52个优质农业项目在此投产,总投资超50亿元。(朱海洋 宋文鑫)

  中国食品安全报社主办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88号-区16号楼 邮编:100070

  中国食品安全网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国家级专业新闻媒体。是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获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的国家级网络站点平台。

...